-
从山区到全球最大资源圃,珍稀野生稻搬“新家”
-
文旅爆火中的动物,“热爱不代表零距离接触”
白狐被景区游客摸“迷糊”了,累出了黑眼圈;骆驼和鸵鸟驮着人在松花江的冰面上漫步,它们的老家不在东北,也不在松花江上,而是沙漠和草原;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身着“鹤岗小串”的布条,被人用绳牵引着遛弯。 “热情好客的东道主想把珍稀特产都拿出来招待客人。”赵绘宇称,能理解驱使动物走上街头的心态,动物也是珍稀特产,“许多人觉得抱白狐,就是表达对动物、对大自然的热爱,但没意识到热爱并不代表零距离接触 。” -
作别白鲟:苦追十九载,难逃悲剧;水生物种,频亮红灯
农业农村部长江办答复南方周末记者称,长江鲟和中华鲟等物种濒危程度加剧,说明栖息地功能受损等影响因素仍未消除,长江珍稀水生生物保护形势仍不容乐观,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仍需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如果重新发现灭绝物种,或人工繁育和放生重新建立了野外种群,并且有相应证据,IUCN红色目录级别就会随之调整。不过令人惋惜的是,对白鲟进行人工繁育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我们一直在做技术储备,期盼哪一天它回来了、出来了,我们能帮助恢复种群。” (本文首发于2022年7月28日《南方周末》) -
在中国古诗词里,寻找“冰墩墩”
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已经彻底火上了天际线!“一墩难求”是常态,“冰墩墩自由”是炫耀的资本,更多的人索性自己动手,堆雪人、捏彩泥、织毛线,只为DIY一个“冰墩墩”。 “冰墩墩”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它的浑身都是中国元素:作为吉祥物的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作为造型灵感的冰糖葫芦,是老北京特色小吃。其实,中国人自古就喜欢冰:冰清玉洁,是对自然景观或者人品的最高褒奖。而在中国的古典诗词里,“冰元素”可以说俯仰皆是。 -
01:1
普达措之秋
时值深秋,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普达措景区内层林尽染,秋色郁郁。普达措位于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中心地带,拥有湖泊湿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动植物等丰富资源,是当地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 -
我们的共同家园|第一批国家公园来了!会偶遇哪些“国宝级”动物?
经过多年的努力,十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 -
“桂花巷里无桂花”,普通大树如何逃离被砍命运?
一棵大桂花树走完一套移植流程,费用约为3000元;而根据苗木价格网2020年1月的报价,米径(树木距地面1米处直径)15厘米的八月桂,价格只有1000元/棵。13厘米的,只要700元,养护费也更低。 被砍而非移栽的原因,不只是因为费钱。更多是因为工期紧、与大树适宜移植季节不一致以及施工困难等。 这些大树不属于古树名木,但逐渐成为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树种也许普通,但所寄托的情感却很深刻。李胜利在9月里回忆盛开的桂花:“特别香,整条巷子都是香的。 (本文首发于2020年9月24日《南方周末》) -
国家网信办发文,平台自查下架濒危植物视频,但仍有“挖野兰花”在线
国家网信办发文后,大部分网站平台不仅屏蔽了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关键词,有的还设置了举报页面。快手已处置2447条视频,封禁用户4个,处置违规用户名4563个;抖音则处理了13127条视频,下架了149个话题。 但搜索“野兰花”,仍能在部分平台发现大量采掘甚至议价野生兰花的视频。 -
英国女博士与中国江西婺源的“鸟缘”
为了研究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鸟类蓝冠噪鹛,英国姑娘罗莎·格利今年受邀来到江西婺源,对蓝冠噪鹛栖息地进行数据采集,为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性研究。 -
“一场需要克服私欲的旅行” ——生态旅行团和他们背后的虫圈世界
虫圈爱好者自然而然地涌入自然教育领域,寻找商机。朱彤深知其市场前景:“小孩是生态游中流量最大的,有些家庭每年都有出行计划”。 在一个本就存有灰度的行业,圈内人不希望有人拖住后腿。带团机构的资质,昆虫的来源,都是他们不愿言明的地方。 在这场旅行中,带团者没能克服自己的私欲,他冒了最大的风险,想带回那只珍稀的变色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