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静静开:与谢芜村俳意笔记(下)| 最深之水
芭蕉的自我放逐浪迹天涯,一茶的困苦潦倒生计不济。相比之下,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京都的与谢,优哉游哉,寄情于烟花柳巷,在京都祇园浪出浪进。这样的一个人,会在冬天看到人生的深渊色。 -
青春版《牡丹亭》二十周年:视听飨宴赏牡丹 | 人来人往
白先勇的昆曲之恋,源起于十岁时观赏梅兰芳《游园惊梦》的一次经验。自此,他经常说:“昆曲真了不起!舞台上一片空灵,只凭一把扇子,就扇出了花花草草、姹紫嫣红!”因而白先勇监制的白牡丹,绝不可能在舞台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塑料花串,来充当满园春色;或以粗鄙庸俗的动作来表达男欢女爱,而忽略了诗化与抒情。 -
青春版《牡丹亭》:永葆青春丨人来人往
台下的演员,过得是正常人的生活,可以随着光阴荏苒,年华日增;台上的角色,却随着岁月的洗礼,历练越多,含蕴越深,把白先勇创制青春版《牡丹亭》时“尊重传统而不因循传统,利用现代而不滥用现代”的文化精神,发挥得更到位、更透彻、更淋漓尽致。 -
01:26
至情至真汤显祖丨那年今日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明万历四十四年农历六月十六(1616年7月29日),汤显祖在故乡临川逝世。 汤显祖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他才学过人,21岁中举人,但仕途坎坷,34岁中进士,入仕后主要在南京陪都任职。万历二十六年辞官,潜心于戏剧创作,其《牡丹亭》一曲传唱四百余年。汤显祖提出了“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霍小玉口述做梦、杜丽娘因梦生情、卢生梦中娶妻、淳于棼梦中做大槐安国驸马——“临川四梦”写尽了汤显祖的至情至真。作品自问世起,人们对其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二十世纪更是发展出“汤学”绵延至今。 -
“白牡丹”的香港情缘丨人来人往
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植根于童年时代在上海美琪大剧院观赏梅兰芳《游园惊梦》绝艺的深刻印象;发轫于多年后重返故地,欣赏上昆《长生殿》搬演的难忘经验;开展于2002年在香港应康文署之邀,做四次陈述昆曲之美的演讲,当时,曾经托古兆申邀请苏昆演员示范演出。从此,白先勇与苏昆结缘……而香港一地,也就成为“白牡丹”的催生之都。 -
全本昆曲《牡丹亭》首演,“这是关于觉醒与反叛的故事”
只看折子戏确实过瘾,却难窥汤翁全貌。“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林黛玉若复生,怕也要吐槽今天这个世界的“世人”了。 -
探秘华南国家植物园:春节看牡丹,隆冬赏红叶
华南国家植物园已有近百年历史,实力雄厚,但在此次挂牌之前一直很低调,就连绝大多数广州人也不知道其“威水史”。我默默计划着,日后每月至少来一趟,才能把植物园的花花草草都看遍。 作为一名普通游客,我对于植物园的科研实力丝毫不怀疑,但面向公众服务的硬件设施似乎仍停留在上世纪。 -
后疫情时代,戏剧何为?丨文化原创榜·戏剧
☆年度戏剧:《惊梦》 ★评选理由:《惊梦》抛弃“呵痒”式逗笑,呈现了一出深刻的喜剧,讽喻温和而留有余味。戏中戏的设置,将戏内与戏外、造梦与现实巧妙勾连。《牡丹亭·惊梦》贯穿全剧,并在尾声被寄予了跨越所有隔阂的热望,传达出创作者与戏中人相通的、对艺术的信念与敬意。 (本文首发于2022年1月20日《南方周末》) -
养殖门槛低,售价只有20元买卖:“烂大街”的鹦鹉,为何会有牢狱之灾?
不只是卖家,费氏牡丹鹦鹉的买家也必须有人工繁育许可证。链条的终端还是将鹦鹉作为宠物的鸟友,但鸟友作为个体基本没有申办人工繁育的条件,也就是说,鹦鹉交易链条的终点是违法的。 “如果当宠物不合法,为什么还给我们(卖家)发证呢?” 两名代理过鹦鹉案的律师均表示,法律界的共识是“鹦鹉案”普遍量刑过重,“甚至可以称得上冤案”。 (本文首发于2021年1月21日《南方周末》) -
东北疫情缘何进入“加时赛” :家庭高聚集、医院没守住、流调难溯源
东北发生的多起疫情都因输入病例继而造成本土病例的聚集,甚至出现了跨省传播。“超级传播者”频现,1传40+、1传80+,这种情况即便是在疫情高流行期间的国内其他地区也极为罕见。 哈尔滨“1传80+”疫情、牡丹江院感事件中,院内感染是关键一环,失守的都是当地明星医院。“每家医院、每个接诊医生的水平不同,未必都能做到早识别,哪怕是明星医院。” 核酸检测能为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争取时间。“吉林舒兰的聚集性疫情提示我们,核酸检测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对重点人群做到应检尽检。” (本文首发于2020年5月21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