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农村“翻译”法律的“明白人”
到2024年3月,全国已经有397.2万“法律明白人”,活跃在乡土中国的熟人社会中。 村居法官、村居法律顾问有较高的法律专业素养和专业资质,而“法律明白人”的专业要求相对没有那么高。 在过去的农村,往往是以实力和话语权来解决问题纠纷。普法更重要的作用是,让村民们知道,法律才是最根本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以前的“规矩”。 -
熟人社会里,想做好事的串串成为“帮凶”|记者手记
她们都出身农村,没念过几年书,性格活络,喜欢张罗事儿。在这片熟人社会里,她们天然地收获信任,最后也因为轻信,付出沉重代价,生活一败涂地。 -
年轻人“断亲”怎么看?“陌生人社会”不是要消灭“熟人社会”
奇葩或人品差的亲戚,你不和其来往就行了,不至于要与所有的亲戚实质上断绝联系。儒家说“修身齐家”,与所有亲戚都搞不好关系的人,恐怕自己也有问题。如果你在高速上开车,发现所有的车都在逆行,那真相只有一个:不是别人在逆行,而是你在逆行。另一种只是你内心这么想,又长期在外地,你的父母仍替你出面维持着亲戚人情关系,这是假断亲。 朋友确实可以选择,但至交、生死之交是难得的,需要精神与价值观的高度契合+长期共同生活与交往建立的深度信任。人一辈子能有几个至交、生死之交?更何况,维护亲戚关系与交朋友没有替代关系,可以并行不悖。而且,那些断绝血缘与亲情的人,恐怕也很难与连血缘关系都没有的人建立深度联系与信任,而在旁人眼里,也很难成为可信任的朋友。 -
AI诈骗正在全国爆发:技术进步为何总是骗子先用?
接下来出现在我们视频里的骗子,就更加底气十足了:看脸、听声音,实在不行给你刷个指纹、手掌认证,你还能不信么?就此,传统的交叉验证手段也面临失灵。那么人类只能退回10年前,凡事别用视频沟通,最好当面谈。 当然,这或许能重塑我们的社会关系。不知有多长时间,哪怕是最亲的朋友家人,都是一个微信电话了事。遇到问题,也是一键支付解决。而当人与人重归线下,见面的频次多了,或许那种久违的“熟人社会”感觉就回来了。 -
村支书侵占孤儿补贴五年:彰显公布受助人名单与金额的必要性丨快评
受捐助者有必要让渡一部分个人隐私权,接受公众的监督与捐助体系的核查。 一是接受熟人社会与公众的监督,确保善款真正给到需要帮助的人。 二是一旦个人经济状况改善,或是已经不符合受捐助条件,那么就应停止接受捐助,而将宝贵的资源让与他人。 -
那个慢慢陌生的村庄,我们还回得去吗?丨回乡偶书
生活的逻辑代替“礼数”,简单高效成了新的追求。当少数人违背传统时,传统会督促他们回归;当大多数人违背传统时,传统便会被抛弃。 -
“厂二代”妹妹回毛织重镇创业,撞入父亲的熟人社会丨记者过年
2018年,我回家参加小学同学婚礼,一桌吃饭的十余人里,已有三四位继承家族产业,卖起毛纱毛衣。父母的态度也悄悄改变,开始鼓动我们返乡。 同样是缝盘,外面的报价是100元/打,而父亲工厂的报价只需要50元/打。经验丰富的父亲总结,由亲戚带入行,他能告诉你真实信息,“哪里有坑,哪里能踩”。 俄乌冲突导致欧洲能源紧张,父亲只有二十多人的针织衫工厂,年前接到大批来自欧洲的高领毛衣订单,2023年订单总量超过二十余万件,比2022年翻一番。 -
婚礼司仪该不该吃席?市场要在与习俗的碰撞中划定边界丨快评
就婚礼而言,当然不少人会让自己口舌利索的亲朋来当司仪或主持,不过随着大家生活水准的提高以及对婚礼品质的要求也更高,尤其是城市,结婚请专业的婚庆公司来策划、请专业的司仪来主持的越来越常见。前者是低成本的熟人社会解决方案,可以视为一种习俗或习惯法。后者是市场化的契约解决方案。 -
《平原上的夏洛克》:华北平原上的人情社会
“人情社会”在影片中成了一个中性词。超英和占义因为熟人的关系在城市中获得了仅有的线索,却又因为人情社会的各种掣肘让真凶难以伏法。 -
拿什么来拯救你们,“三和大神”?
三和大神亲身感受、亲眼看到、内心认同的,却是新秩序。家乡的熟人社会不仅无趣,而且正在瓦解,他们不想回也回不去了。而在灯红酒绿的异乡,虽然身处其中,但周围的一切都与他们无关。他们自怜自卑,逃避现实,打开虚拟世界的潘多拉魔盒,在空洞虚幻中迷失,与同道中人结伴堕落、聊以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