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部答南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仅28%,如何提高?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从28%提高到40%的目标并不轻松。据住建部的数据,2016年,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率为22%。5年间,农村污水治理率仅提高了6%左右。 农村污水治理进展缓慢的原因包括: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成本高,运行维护难度大,市场缺乏成熟稳定的商业模式等。“长效机制有待健全。”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苏克敬称,要发挥绿色金融支持作用,做好“牵线搭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
专访北师大水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许新宜:“水环境污染的拐点已经出现”
早年间,老百姓普遍还不太明白什么是环境问题。我是1978年入学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专业是环境科学。当时我父亲问我:“你考的研究生是什么专业?”我说是环境专业,他就笑了:“打扫卫生的。” 太湖和滇池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进行生态修复。目前污水处理厂该建的都建了,管网该修的都修了,为什么还是污染?因为湖泊的自净能力比较弱。污水治理其实就是个“玩氧气”的游戏。水体自净能力,说白了就是溶解氧浓度,自净能力强的溶解氧浓度高。 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实施,“水十条”颁布,我们真正迎来了环境保护的春天。随后,环境治理行动规模越来越大,环保投资强度也越来越大,再加上连续多年的环保督查,现在可以说,我国水环境污染的拐点已经出现。 -
“做农村污水处理最吃力不讨好”—— 计划投资13亿,国家级示范PPP项目缘何暂停?
海南琼中,总投资额高达13亿的PPP环保项目一度被寄予厚望,曾入选财政部认定的第三批国家级示范PPP项目。但在“蜜月期”之后,已建项目未验收,其他项目建设未完成,运营费用捉襟见肘,政企合作可能宣告流产。 在琳琅满目的PPP项目中,“做农村污水处理最吃力不讨好,因为既不是使用者付费型,政府方面也没有刚性支出的需求”。 农村污水项目的通病是,启动前的基础条件不清晰,导致建设需求模糊,监管力度和管理模式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从而带来了很多后期扯皮的问题。 (本文首发于2021年01月07日《南方周末》) -
环保产业民企为何纷纷混改?
相较于边界清晰的污水厂,国企进场后,承接了不少边界不清晰的项目,如城市水环境治理。 -
中央环保督察三年收官,最难啃骨头居然是这三类
通过270起通报案例分析发现,环境破坏主要有三大类型:保护区或其他生态敏感区内违规开发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不足;矿渣等工业固废处置不当。 按照通报所涉政府级别而言,地市一级的部门被通报最多,有104个,县区级政府部门被通报的有58个,省级政府部门被通报的有7个。 一位汾渭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局局长把全国环境治理好的案例比作“黄冈题库”,“用黄冈的题来考我们,自然就知道怎么考了,答卷成绩也好了。” -
【尚善】潮流在上,污流在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绿色和平污水治理项目从中国高档制衣业的污染开始介入,已取得一些成效。 -
“农村治污,挣的都是国家补贴”
农村环境治理每个领域都有企业尝试商业化,但大多失败了。至今只有农村污水处理的商业化程度最高,且只在最近一两年才热起来。蛋糕大而美,但要分食则不易。资金链不成熟是限制农村污染商业化治理的关键因素。 -
我等着捐款明细
治污理应“谁污染谁治理、多污染多出钱”,你看有些企业和个人明里暗里排放污水废气,他们把钱挣了,治污成本却要让全体市民来承担。 -
【节能减排路径系列报道】“中国皮都”蜕皮记
平阳官员们发起了一次又一次清查风暴,总共出动了6万多人次进行扫荡式检查,而污水依然源源不断。“那排出来的可就是美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