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祖先如何应对人口衰退?
史前发生的各类危机事件如气候变冷、干旱等,反而有可能在其后提高了社会抵抗人口衰退的韧性。 -
全球变冷与17世纪全球危机:气候变化如何深刻影响人类社会?
谁酿就了17世纪的这场总危机?如果将这场“总危机”拆分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话,那么可以说,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显著的,“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则只能称为近代科学兴起之前的神秘主义。进一步说,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直接影响是饥荒、瘟疫、地震的“一次打击”,而继之而来的战争、革命、叛乱就是“二次传导”了。从这个意义讲,气候变化确实是在重塑人类文明。 -
当暖冬遇上滑雪热:“没有雪,一切无从谈起”
全球雪场都因气候变暖面临雪荒危机,低海拔滑雪地区受到的打击最大,“世界各地的滑雪胜地都处于危险之中”。 往年天山天池国际滑雪场的天然雪和人造雪比例能达到对半,但受气温、湿度等条件影响,这个雪季接近八成的积雪都出自人工,人造雪量比往年增加近三成。 在梅花山国际滑雪场,一平方公里土地上,造30公分积雪约需5个水立方泳池的蓄水量。用55台造雪机造6000立方米的雪,耗电相当于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用电量的25倍。 采用环保制冷剂,实现高温环境下造雪,是未来人工造雪技术提升的重要方向。 -
经济承压之下,ESG如何高质量发展?
经济周期反复,企业不仅需要应对眼前的增长压力,还要应对长期的环境危机。如何实现经济上更高效、气候上更有益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
臭虫重启“全球旅行”,人类如何甩掉“吸血鬼”?
臭虫并非突然暴发,而是一直存在于社会中,短期内在我国内地大范围流行的可能性不高,是否构成“危机”有待商榷。 在中国,热带臭虫普遍在长江以南分布,但温带臭虫在两广地区均有发生。随着气候变暖和北方暖气使用带来的室内环境变化,热带臭虫也可能出现在温带地区。 对于普通居民家庭,推荐使用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法。物理防治,指的是运用热处理、无机粉剂、臭虫拦截装置等防治臭虫。 -
中美两国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
-
中国农业银行:守正创新,深耕“三农”履责之路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之后,农业、农村与农民面临的挑战在全球动荡局势与气候危机面前呈现出更加多面和复杂的特点。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始终是支持“三农”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农业银行深入实施“三农”县域战略,积极探索大型上市银行服务“三农”的独特模式。 -
行动是应对气候危机的根本 南方周末中国企业双碳行动力榜(2021/2022)解读
2022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办,本次大会被称为“落实的COP”,大会敦促各国在COP26成果的基础上,将气候雄心和气候承诺落实为气候行动。 2022年10月27日,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阐述了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的基本立场和主张,再次聚焦行动与落实,提出真正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依靠的是落实,而不是口号。 从彰显气候雄心到聚焦务实行动,在当前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企业对气候问题虽有共识,但在策略及实践层面,行动差异较大。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争相发布的净零承诺是否符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将升温限制在1.5℃的情景?企业发布净零承诺后是否言出必行、是否制定了与其脱碳目标相匹配的战略行动?气候雄心与行动之间是否存在“洗碳”(Carbonwashing)的空间? 为跟踪、研究中国企业及外资在华企业对双碳战略的响应以及绿色低碳转型现状,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发起了“中国企业双碳行动力”调研项目,聚焦于低碳转型大浪潮下的企业双碳行动。 (本文首发于2023年2月2日《南方周末》) -
气候大会可守住“基本线”,但并非应对气候危机的终极方案
相比上一届格拉斯哥气候大会,本届气候大会只能说守住了“基本线”没有退步而已。毕竟在逐步淘汰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在内的化石能源目标上,以及进一步提振减排雄心和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的表述上,本次气候大会还没能做出实质性的进展。 当气候谈判裹挟了太多的政治、经济利益博弈后,可能会带来更多虚假解决方案的出现——貌似是解决方案但其实存在各种漏洞,这将会极大延迟气候问题的真正解决。 气候谈判进程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各国在可持续发展和能源转型等议程上,分别有着各自的内驱力和动力,这无疑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好消息。 -
埃及沙姆沙伊赫气候大会:倒退不可接受
过去50年全球环境方面已经提出了一百多个全球目标,但是其中只有10%得到了实现,有90%的目标落空。“我们希望气候变化能成为那10%,而不是那90%。” 作为一场举办在非洲和发展中国家的缔约方大会,发展中国家颇为关切的损失损害、气候适应、资金问题成为COP27的三大关键议题。 “COP27是一个机会,意味着在世界危机四伏的新常态下,重新开展全球气候合作和行动依旧可能,能为接下来关键的十年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