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新认识
最新研究为新冠病毒对心血管的长期潜在影响提供了新的认识,在新冠疫情早期感染原始毒株的未接种疫苗者,罹患心脏病、中风及全因死亡的风险显著增加,且在感染三年后没有减缓的迹象。 -
01:28
地上捡的“毒板栗”差点团灭全班,小心这种植物伪装高手丨硬核唠科
近日,有留学生在意大利捡了200颗“板栗”,被网友发现是有毒的马栗,险些“团灭”全班。马栗外观几乎和板栗一模一样,表面比较光滑、纹理没有规律,让它和板栗稍显不同。 马栗全身上下都有毒,叶子含有麻醉成分,果实的毒素能破坏人体红血球,虽然经过处理可以制药,直接食用却会中毒。人食用马栗后,大概率肠胃不适、头晕恶心,小概率昏迷、瘫痪。 -
追问历史,直面现实|南周文化榜
2024年9月文化榜: 戏剧:《战争与和平》 电影:《里斯本丸沉没》 剧集:《凡人歌》 图书:《正常接触》 特别关注:青年学者早逝 推荐人: 李静:剧作家,文学评论家 杨鹏鑫: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副主任、副教授 谭飞:影视监制,《四味毒叔》创始人 伊夏:书评人,《西夏酒馆》播客主播 -
01:26
误食死者自制蜗牛粽,守灵亲友连环中毒,剧毒来源成谜?丨硬核唠科
亲友守灵误食死者留下来的毒粽,连环中毒致3死9伤,经调查竟发现剧毒的有机磷农药。 近日,台湾台东县一部落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中秋当天,83岁的曾某某食用自制蜗牛粽后去世。家属误以为老人病逝,找来亲友守灵。亲友分吃了剩下的粽子,结果陆续出现有机磷农药中毒症状。 目前,毒粽中的有机磷农药来源不明。这种农药毒性极强,在全球各地都受管制。近三年来,当地农产品市场抽检未检出过同等浓度的有机磷农药残留,而且它一旦进入食材内部,高温烹煮也无法破坏。 -
猴痘卷土重来:新毒株突现,世卫拉警报
仅2024年上半年,非洲报告的猴痘疑似病例就已超过2023年全年的数量。“考虑到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和对接触者的追踪水平等诸多薄弱环节,这些病例只是冰山一角。” WHO回复南方周末记者称,2024年已知猴痘病例中有3.6%死于Ia分支,但对于新的Ib分支,到目前为止,由于缺乏数据,还难以描述其严重程度。“现在了解Ib感染程度、流行病学趋势、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挑战,不要过度解读现有数据来计算不同分支的粗略病死率。” 非洲疾控中心总干事吉恩·卡西亚呼吁,非洲各个国家都应关注这些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我们现在没有针对猴痘的特效药,需要进一步完善监测和诊断体系。” -
中国古代“毒”与“药”的浪漫谬误
-
如何避免“毒地”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将印发
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赵世新透露,将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印发《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推动防治关口前移,构建要素协同、部门联动的源头防控机制。 “土壤污染前端预防、过程管控和末端治理成本,通常呈1:10:100的指数级增长。” -
陷检测乌龙,农夫山泉不是矿泉水?
红盖农夫山泉瓶身标注为“饮用天然水”,参照国标,这是五花八门瓶装水中的一类,但不是“天然矿泉水”。农夫山泉旗下的“长白雪”系列属于天然矿泉水。 假设饮用水中每升含10微克溴酸盐,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需要短时间内喝大约100万升水才可能引起恶心、腹痛、呕吐等毒副反应,相当于一次性喝掉半个标准游泳池的水。 对比中国和欧盟针对天然矿泉水标准,在感官指标、理化指标、污染物方面,中国指标数量其实都多于欧盟。但舒为群指出,也不能简单认为指标越多,标准越严格。 -
危害不亚于毒蘑菇,夏季吃海鲜小心贝类中毒
“简单来说,有赤潮,说明贝毒含量高,吃一两个都可能致命,近期肯定不能吃;没有赤潮,也可能有贝毒,但只要单次摄入量不大,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一个不带壳的花蛤、生蚝若分别以3g、20g计算,按已有研究的推荐摄入量,折算起来一次不要吃超过约20个、3个。 比起“百毒不侵”的贝类,鱼类对毒素更敏感,积累少量麻痹性贝毒即可致死,人类吃鱼中毒的报道也相对较少。 -
娱乐大麻合法化,德国“毒”控再松动
作为欧盟最大经济体,德国将成为继马耳他和卢森堡之后第三个将娱乐大麻合法化的欧盟成员国。 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娱乐大麻的合法销售可能为德国带来超过 53 亿美元的年度额外税收。“不过,关于《大麻法》最终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如何,现在还很难说。” 多国的先例表明,即便实现了大麻销售合法化,合法市场的供给也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有限的合法化孕育出一个并不健康的市场,最终反而助长了黑市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