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7
对话胡梦影:实现本土化,更好服务中国小农户
南方周末“共享共建新未来”进博会高端访谈,对话拜耳作物科学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胡梦影。 -
对话余锋:东方服务东方,聚焦本土需求
-
台青创业4.0时代,“两岸是互补的”
和过去相比,新一代台湾青年创业者在大陆面临哪些挑战?他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创造属于自己的“黄金年代”呢? 台湾的技术如果想来大陆落地,找到熟悉本土的合作伙伴肯定更具优势。同样的,大陆本土企业也有走向国际市场的需求,可以借助台湾作为支点。所以说,两岸其实是互补的,有很大合作空间。 -
廖伟棠:韩江获诺奖,像是扇向韩国某些人的一记耳光
韩江成名作《素食者》险些遭禁的遭遇,与韩国著名的支持本土文学的政府取态构成很大反讽。这次韩江获奖也被某些观察者视为“韩国35年外译政策的果实”,不过我想,这个外译政策的资源,在数年前还是严重倾斜向老诗人高银这样的男性名家身上的,直到高银被指控性骚扰事发。 创痛与祷告也许属于人类共有,但求救、疾呼的权利被允许与否的纠结,恐怕更属于女性的真实困境。作为强有力的写作者的韩江并非不能克服这困境,但她不轻言克服,她更擅长把历史嵌在遥远的背景前,衬托自己作为女身在压力下的微弱的抗力以及局限。 -
外商独资办医十年后再放开,能否成为搅动市场的“鲇鱼”
除了进一步扩大开放,国内医疗也需要一条搅动市场格局的“鲇鱼”。刘国恩分析,外商独资来华办医,既可以跟本土医院形成竞争,也可以检验这种模式是否适合中国。 顾泱注意到,即将施行的2024版负面清单中,仍规定了医疗机构的外商投资准入规则为“限于合资”“中方股权比例或权益不得低于30%”,且外商投资的下限门槛依旧存在。 陈林海认为,在医院的服务和管理上,部分职能部门总是有意无意地向公立医院倾斜,“这种不公平阻碍了社会办医的公平竞争和发展。” -
贸易围堵中,日本经济的“金蝉脱壳”之路
日本用投资海外的方式,绕开了西方国家近三十年的贸易围堵,最大程度保留了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硕果。 “(日企)以大带小、供应链依次出海的层次感非常鲜明。” 大量出海企业挣到了相当数量的外汇,但他们并没有将资金投入再生产,而是助推了资产泡沫。 这些变化给日本制造业带来致命一击——产业空心化。那些本土仅存的企业采取了极端保守的经营策略,少投资、少研发,日本制造业就此失去了竞争优势。 -
在孤立主义与自由贸易之间:美国贸易政策的“掉头史”
美国的贸易政策有三个基本目标:通过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增加政府的收入,通过限制进口保护国内厂商免受外国厂商竞争,以及通过互惠协定减少贸易壁垒和扩大出口。 而按照目标优先级,美国贸易政策可以划分为几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从联邦政府成立到南北战争,创造关税收入是贸易政策的核心目标。第二个时代是从南北战争到大萧条,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厂商是贸易政策的主要目标。第三个时代是从大萧条至2019年,旨在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互惠贸易协定成为优先考虑对象。 而如今,美国贸易政策的主要目标,正在重回进口限制,当然,其表现未必是关税壁垒,更多的可能是以各种手段促使制造业和技术研发回归美国本土。 -
数智化助力消费者洞察,本土化扎根中国创新土壤 ——宝洁中国举办创新开放日
-
入华40年,一家外资企业的“寻味”之旅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居民的收入水平持续提升,消费观念不断迭代升级,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构建了一个潜力无限的食品和饮料市场。因此,中国是卡夫亨氏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基于入华40年来的观察,朱磊认为,中国消费者未来的消费趋势一定是追求更高品质、更健康、更便捷的食品。“所以我们今天可以积极地设想,未来的卡夫亨氏一定是数倍于今天的规模。我们需要更好地在中国实现本土化、实现对消费者的引导,维护好我们的品牌声誉,包括带来更多的创新,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更美味、更营养的食品。” -
南洋学会会长许振义:“我们一直在强调传承祖籍文化”丨亚太群英荟
对任何地方或者是个人的观察,判断一定要与时俱进,不能说我曾经在中国待过10年,就能自称“中国专家”。 我们一直强调祖籍文化的传承和本土文化的创新。祖籍文化传到新加坡,过了一段时日,自然而然与本地融合,出现创新。新的分支对祖籍文化是一种补充,我们称为“本地文化的创新”。比如潮州戏曲、福建音乐“南音”,到了本地之后,如果创新做得好,就有海外推介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