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刻捕手:他在山林打捞千年记忆
与其说是寻找,他更像是逐字逐句地读一“本”山。“批注”用的是粉笔,看过哪一“页”石头,就用粉笔做个记号,石头和石头太像,迷路也是常事。 他几乎以一己之力,大大拓宽了晚清以降金石学的学术边界,而他既不是一位正统的金石学者,也不是学院里的文史学家,只是一个爱在山里跑步的人。 -
01:17
“教授的教授”陈寅恪丨那年今日
1890年7月3日,陈寅恪生于湖南长沙的名门世家。他少时家族衰落,十二岁时随兄东渡日本,此后“奔走东西洋数万里”,辗转游学十三年。他能运用十几种语言文字从事文史研究,并以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相参证,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晚年在中山大学度过。他忍受着失明与膑足的痛苦,以口述的方式写就两部重要著作,《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他一生追求真理,崇尚学术自由,他的墓碑上镌刻着其终生恪守的人格理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
女子考编未“上岸”患精神分裂:就业形势严峻呼唤“新文科”丨快评
在高等教育持续扩招的过程中,人文社科专业的扩招幅度远远超过理工科,这也与其学科特性有关:更容易满足各级高校“改校名、建新区,多招人”的扩容需要。同时,文科专业“女多男少”也是可以印证的事实判断。根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21年的一项统计,文史类专业中超七成都是女生,社科类近六成学生也是女性,而在理工类,女生比例不到三分之一。 -
年轻人拜佛上香,他人何必上纲上线
大凡我们出去旅游,不管是不是善男信女、文史专家,应该有许多人喜欢去寺院逛逛,看看那飞檐斗拱的殿宇、宝相庄严的法相、书法名家的匾额。即便文化上看不出门道,还有院中的参天古树、有趣的罗汉雕塑、放生池子里晒太阳的王八,就是听听和尚们敲木鱼念经、吃吃素斋,也觉得怪有意思的。 -
文史作家张向荣 写失败人物拯救“失败人生”
“王莽想解决那些问题,说到底就是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不公平、不正义。假如一个唐朝的人看到王莽,他要是知道‘穿越’这个说法,肯定也会想王莽是不是从我们唐朝穿越过去的。其他朝代也是一样。他试图解决的问题,在每个朝代、社会都存在。但是,王莽的思想依据或者思想来源,还是要在儒学里面找那个根,而且是在汉朝的儒学里” -
“31个新增专业近半为工学”背后的学科变迁:新工科加速,文史哲暂缓
2021年31个新增本科专业中,14个工学、5个艺术学,其余分布于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医学暂无新增专业,文学则连续两年缺席。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拥有国内唯一独立设置的无障碍管理学院,该校近三年连续申报“无障碍管理”为新增专业,至今未获批。 自1997年尝试申请以来,西北政法多次申请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均未成功,是中国法学教育重镇“五院四系”中唯一没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 (本文首发于2022年5月26日《南方周末》) -
文史学者苏华的2021年书单
-
百年中国侦探小说Ⅲ:民国“作家天团”
编者按 自从1896年张坤德在《时务报》上首译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以来,侦探小说作为“舶来品”传入中国并在本土生根发芽、不断发展已有百余年历史,在此过程中,中国侦探小说已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发展脉络和类型特征。本系列文章将关注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侦探小说中的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早期摄影术与PS技术、女性侦探与儿童侦探形象、侦探小说中的“实验”与“化验”,及“恶搞福尔摩斯”系列小说等内容,意在勾勒百年中国侦探小说诞生之初的趣味内容和基本面貌。本系列前两期见南方周末App。 2021年可以说是出版民国侦探小说的一个“小高潮”年份。5月,由牧神文化策划、华斯比整理、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近现代侦探小说拾遗”丛书(第一辑)出版,共收录晚清民国时期的四种侦探小说,分别是《刘半农侦探小说集》《李飞探案集》《胡闲探案》和《中国侦探:罗师福》,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1949年以后首次问世,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6月,民国时期另一位侦探小说名家孙了红的侦探小说作品选(五卷本)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再度推出,其中包括《博物院的秘密》《蓝色响尾蛇》《紫色游泳衣》《玫瑰之影》和《木偶的戏剧》,可以说集结了孙了红一生最为精彩的创作成就。民国时期,侦探小说作家们并非各自为政,他们在往来切磋中组成了当时堪称世界级的侦探小说“作家天团”。 (本文首发于2021年7月1日《南方周末》) -
文史学者范福潮的2020书单
每日读经,可以涵养文心。《孟子》一书,注家无数,古人重义理训诂,今人重白话译注。 -
文史学者苏华的2020年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