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者谈县域教育:要给没有能力进城的学生一定的教育发展空间
“有一次回老家,邻居小孩告诉我,我的初中班主任被学生打了,在教室后面擦眼泪。我读书时,她很威严,我非常尊敬她,这样的反差让人很震惊。” “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县域地方财政不足以支撑公立教育发展。地方政府一方面有招商引资的任务指标,另一方面又要保证教育供给,处在多重压力之下。” “教育城镇化要以合理的速度推进,一方面要尊重自然流动规律,老百姓有能力进城、想进城,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人为因素推动教育城镇化所带来的负债、维护成本高、学生适应难等问题。” -
“红马甲”声色俱厉斥责同学:不要用权力腐蚀孩子的心灵
视频里这种“小小权力代言人”的管理方式,不仅与教育的基本规律相背离,更是教师不负责任、玩忽职守的表现。在视频中,教师不仅未能有效履行自己的职责,反而将权力私相授受于未成年人,属于重大工作过失。然而视频中教师的表现绝非个例,在中小学校园,这种不负责任的管理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某些教师公然对学生说“XX说的话就是我说的话”“我在的时候听我的,我不在的时候听XX的”,实在是既无知,又渎职。 -
春节鄂东F村社会学群描:代际冲突背后是现代化对乡村的冲击
一些孩子在读书方面能力有限,不喜读书,但依然被父母要求上高中、考大学,在家长的眼里,这几乎是农村孩子“出人头地”的唯一通道。殊不知,这条路实则违背了这部分孩子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这样的境况,无疑对提高乡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乡村职业培训与高职高专教育的水平等提出了严峻挑战和迫切要求。 年轻人不应只顾赚钱,回家就做甩手掌柜,而应该主动学习各种家乡习俗,深谙诸家事的操办过程与套路,逐步从老人那里承接起当家作主的话事权,这是家庭责任与义务传承的过程。 -
需要考虑中小学教师队伍性别比例吗?
前现代社会认为女性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质是一种对教育“有害”的气质,而后现代社会则抨击“阳刚之气”在教育中的作用,这两种教育理念的本质都是违背教育理念和人性成长规律,希望通过教育者性别角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人为干预教育过程,“生产”符合自身意识形态标准和社会用途的“人形产品”的行为,无论是古代的“斯巴达战士”,还是当代的“多元主义者”,本质都是人的非人化——人不再是人,而是某种军事和政治工具。 -
专家激辩县中之困:师生流失财政不足,靠什么来“拯救”?
有的校长认为应该发展“一家独大”的县中,更有利于留住生源,然而站在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有人则提出“县中一定要保留两所以上,相互竞争”。 “人才流动有自身的规律,经组织部和人事部同意了正常的流动也是存在的。关键是对教师的补充激励机制要跟上。” “县中问题,表面看是县中优质生源、优秀教师不断向大中城市流动带来的教育质量下滑,其实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扩大、生产力布局大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公共教育政策‘市场化偏好’造成的。” -
实行99年,“六三三”学制能不能改
一些地方在两种学制间的切换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还有的地方,学制从“六三”改到“五四”又改回“六三”。 在周洪宇看来,现有的“六三三”学制是一个经过认真研究、长期检验的,基本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制。不少教育专家对学制改动持谨慎态度。 4月21日,教育部官网还针对“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小学学制将正式缩短为5年,初中变为4年,将原来小学的六年级变更为初中的起始年级”等消息表示,该传闻不属实。 -
警惕所谓的“助学神器”毁掉课堂
学习要遵循学习的规律,不要盲目听广告、随大流,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遇到了困惑,要多与老师沟通,听从专业建议,揠苗助长,不可取。 -
教材官司:换试卷“倒逼”换教材?教育厅教育局成被告
专家:“让学习‘仁爱版’教材的学生去考‘人教版’地区的试卷,这违背了基本的教育规律,也涉嫌变相干预教材选用结果。” 巴彦淖尔市教育局:使用包头试卷是为在教学质量上对标包头,教材选用程序合法、合规。 (本文首发于2020年11月5日《南方周末》) -
梯次掉队, 回归规律,教育军备竞赛
中国现在同龄人中,能进985高校的比例不到1%。这1%,与智商的前1%,大概率是同一个人群。 (本文首发于2020年9月10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