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克扬:我要有间不同的教室 | 空间新语
在教室里,教师好像天然就站在屋子的前方某一面墙前,具有较高的权威。所有学生都向着老师这一侧观望。老师可以方便地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表情和举动,而学生们并没有选择看什么不看什么的自由。 空间一定具有某种秩序,只是传统空间给人一种印象,似乎这种秩序是凝滞的、不可变更的。这种秩序又常被认为是二元化的和单面的。消极地参与这个空间的大多数人,并无管理空间的义务,彼此间也缺乏有效的联络手段;主导空间的人看似拥有极大的权力,实则也会承担非常大的压力。 教育既是被教育也是自我教育,当我们的学生不仅是为了拿到成绩积攒绩点的时候,他们也许已经为既求人又律己的创新做好了准备,没有黑板,同样能聚精会神地听一堂课,会爱上那没有任何隔墙但多智慧的教学楼。 -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开拓者乐黛云:“与时俱进,但绝不随风起舞”
“也许我在未来十年,会开始写写我的‘负面人生’吧。”2021年5月9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特地主办的乐黛云新书研读会上,这位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奠基人、北大中文系教授曾朗声宣告,未来她的个人书写或许会触碰到回忆里最真切的部分。这位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学者,在人生的后半程始终怀揣着“未完成感”。 当时在座听众的期待,在2024年7月27日凌晨画上了一个句号。就在巴黎奥运会拉开帷幕的同一个清晨,乐黛云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在对乐黛云的生平介绍里,最常提到的莫过于她是1970年代北大恢复招收留学生后第一批教留学生“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师之一,且在开拓比较文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推动“跨文化对话”上成就斐然,与学者汤一介伉俪情深。而她对“欧洲中心论”“东风压倒西风”和“东方中心主义”的批评,“革命青年”的经历,学术思想的转折,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对新知的求索,以及不沉湎于苦难亦不掩藏傲骨的个性,外界知之不多。 不过,乐黛云的许多学生和友人都深受她的感召:“历史的回忆当然重要。但她不会陷在其中,她身上有一股力量。”对今天的很多背负生活压力、习惯向内收缩的年轻人来说,乐黛云的乐观和坚韧太宝贵。 与我们采访她的2021年相比,当前的世界局势越发波谲云诡。能够看到东西方思想各自的根源和光亮所在,并极力促成相互对话,更是这个时代值得珍存的价值取向。 “与时俱进,但绝不随风起舞”,这是晚年乐黛云的自我评价。她“能将真实的生命经验纵身入时代的洪流,在这一试金石上检视自身成色,留下此在的痕迹”,这也是我们重发此文纪念她的原因。 本文原发表于2021年6月。 -
青年人打破头想进高校,但大学教师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光鲜
一些青年教师焦虑的源头,在于想成为“帽子人才”,或者需要有“大树”罩着。而依靠“大树”,也意味着部分学术自主权的让渡。 那些既不追求“帽子”,也不依靠“大树”的教师,也面临职称晋升、经费等各种压力。 -
纽约大学教《有机化学》课的老教授翻车,谁的锅?
在教育界呆了一辈子后,在教师、设计和学生的诸多角色之间,我感觉做学生最难。他们面临的压力比老师大得多,而且师生权力地位根本不对等。老师耽搁学生的例子不胜枚举。学生赶走老师是极个别的案例,否则也不会成为新闻。 -
为什么压垮成年人,只需要一个家长群?
家长和教师应该始终明确的一点是:双方不是敌人,恰恰相反,双方是彼此协作的关系,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双方如果有冲突,也更多是工作方法、沟通方式的冲突,而不是什么水火不容的利益冲突。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 ,家长群是怎么变成压力群的。 -
“翔哥”!我的班主任体育老师
前不久,青岛市一所中学让体育教师当班主任,遭到家长反对,引发社会关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指出,要“让体育老师当班主任不再是一个问题”。当体能与分数挂钩,学生的成长和升学压力互为影响,体育这一科目,就成为时下不少家长们的新话题。 -
教师需要自我成长的学教共同体
当教师只依赖外在的压力逼其就范的“师训”时,教育者可能已经失去了作为完整的生命所必须的追寻自由的动力和热忱。 -
【阅读】怪兽家长(9)
今日的学校已经成了“斗兽场”,尔虞我诈、你死我活,遇上问题,通通要将小事化大。原来这是今日教育生态里必须懂得的生存手段。 -
致命的“上课讲话”
这是一个被贫困、升学压力,以及脆弱的自尊心折磨而死的年轻生命。同样受折磨的还有这个学校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