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优惠、不能补贴,招商局长们怎么办?
他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地方政府要赢得竞争,打造营商环境将成为招商重点。“现在没有哪个县市区敢把税收返还写到优惠政策里。” 近十年的招商,县里出现了很多“候鸟式”企业。入驻拿走补贴后,又将设备搬到下一个县,“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招商最忌讳的就是“敞开门招商,关上门打狗”。 -
郭有才与“郭有才”们
郭有才说,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好好上学。他喜欢引用成语和诗词,床头长期放着一本《道德经》。 吕鹏总结,在三四线广阔腹地,很多青年只能从事打螺丝、送外卖,至多是小生意的行当,选择余地非常狭窄。 这些中年男性并不忌讳谈论人生滑铁卢,甚至主动揭开疮疤示人作为卖点。“也可以说,这是一个赛道了。”一家新媒体传播公司创始人蔡亮说。 -
专访庄文强:港片要摆脱套路,不能让观众一开始就猜到你要讲什么
做电影最忌讳的就是一开始想得太多,反而就应该想如何讲好故事,其他东西都是看它的命运。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而是不能,大家就为港片贴上了一个固有的标签。重要的是,这种标签下的港片现在也不受内地观众欢迎了,骂声还很响亮。 王家卫是上海人,他小时候在上海居住,可以拍出上海的底气,但我不行。我在香港出生,在香港长大,自然就会去写我熟悉的题材。 -
高管本命年投资变谨慎:“迷信”为何会影响我们的决策?
不少人相信在本命年可能会有更多的坏运气,逢本命年之人会发生一些工作、感情及身体上的不顺之事。由此便产生了一些讲究和忌讳。“本命年禁忌”,会对一个人形成一种心理压力,影响那个人的风险偏好,使得他们的行为更谨慎 (本文首发于2023年6月22日《南方周末》) -
“整篇论文没有我自己写的东西”:论文是AI写的,算学术不端吗?
初稿过后,她的查重率仅有1.6%,在同学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她担心这个异常低的重复率会引起注意,于是从一些优秀论文中复制了他人的内容,将重复率提高至4.5%。 老师详细写了上百字的点评,夸赞部分内容分析得很好,还给出了改进建议。冯曼有些愧疚,自己只是大段复制粘贴,都没认真看写了什么,连参考文献都不知道是否存在。 “论文最忌讳的就是主要观点不是自己的。”吴飞说,在留学生中,因ChatGPT造成的学术不端主要有几种情况,最严重的是直接把论文要求告诉ChatGPT,或者给它题目,让它生成。 -
人生就是一场翻译
琳达这部传记就是个脆弱力量的典范。她不忌讳暴露家庭中的各种阴暗面,带着批判性思维,看待自己成长的经历。很多时候,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直视它。 -
“毕业”的腹黑
日人对涉及终末的概念,比较忌讳,即使在非说不可时,也会规避直接的表达,而选择一种委婉的说法:如把死亡说成“他界”,杂志停刊说成“休刊”,情侣分手说成“保持距离,还是朋友”,等等。毕业的引申义,正是这种文化的产物。 -
从殡葬店、凶宅到正在削弱的死亡忌讳:“我是穷鬼还怕鬼?”
先有墓地,再有楼盘,意味着只要不计较墓地,就可以少支出一大笔钱。但先有小区,再有殡葬店,则意味着房价会受到影响,哪怕损失再小,也是损失,所以,小区居民自然不会接受 (本文首发于2022年8月11日《南方周末》) -
岛国《入殓师》引发热议:什么时候我们对死亡不再忌讳?
面死而生,就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人生观。如今,这个观点或许不仅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去思考死亡的意义,也能更好地去审视入殓师这个职业。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入殓师是一个怎样的职业。 -
“被”中国人
在国外,中国人往往忌讳外国人直呼你“中国人”。我是中国人,但是我不要你说我是中国人。这种心理很是吊诡。一度,有“伪装越南难民”的中国偷渡客,把能暴露国籍的东西扔掉,让一叶渔船把自己漂向日本,让日本人无从遣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