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小作文与泛道德批判:真的有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提升吗?
道德批判的目的在于在道德层面上褒美贬丑,惩恶扬善,进而推动对社会道德风尚的提升。然而“泛道德批判”则不然,道德败坏者站在“正义”的高地上抨击他人道德沦丧的怪相和闹剧比比皆是。“泛道德批判”不但不能助推社会道德风尚的提升,反而使得拉大旗作虎皮的投机小人得以横行网络,不但造成舆论监督失焦,还形成 “以无德治有德”的社会道德退步。 -
“三治”十年:已扩散的经验和被挤压的空间
“三治”是“自治、法治、德治”的简称,“三治融合”的探索目前已进入深水区。 村社书记专职化后,“习惯于依靠行政力量解决问题”,村民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治空间受到挤压。 -
基层社会治理: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
比如针对婚丧嫁娶的铺张浪费和攀比问题,桐乡市推出了“文明评判+村规民约”组合拳,让群众自己制定、评判酒席标准,解绑了群众的“面子债”,刹住了乡里攀比之风,形成了良好的治理秩序 -
浙江桐乡“三治”试验 德治、法治、自治
2013年开始,桐乡就以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合一为手段开展社会治理创新实践, 没想到4年后契合了十九大报告里的提法。 -
儒家与当代西方普适价值 (下)
儒家不太讲权利,但是儒家强调义务。义务与权利常常不过是一个硬币的两个侧面。反对者会说,儒家全是靠德治,而权利的保障靠法治。诚然,理想上儒家希望靠道德,但是儒家完全可以将法律诉求当作后备机制。 -
调查“中国人眼中的民主”
中国人想要什么样的民主?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政治文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张明澍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想要的民主,德治优先于法治;解决反腐败和群众监督政府问题优先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重视实质和内容优先于重视形式和程序;协商优于表决。 -
法治德治辨
法治与德治同向,差异在标准高低及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没有法律这个牢靠的基础,道德的高楼大厦将会坍塌,没有道德的正义指引,法律将会沦为作恶的工具。但法治与人治相反。在人治背景下,国王就是法;在法治背景下,法就是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