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规模已近万亿,国常会部署冰雪经济
不只是北方地区,近年来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也在推进冰雪运动。 参与冰雪运动的民众,一般都有长距离的迁徙行为。从平时的居住地到冰雪运动目的地,这本身就是一种旅游的形态。 -
北方供暖季将至,空置房该不该交暖气费
石家庄一家供热公司规定,申办空置房停暖,可签署“住人”和“不住人”两种协议。前者交30%热损费,后者免交暖气费。 “热是控制不住的。高温往低温传递,势必造成散热。”一种观点认为,申请停暖后还居住在房内,是变相侵害邻居利益,有“蹭热”之嫌。 “如果按热计量收费,矛盾就没有那么激烈了。”这要求建筑保温等级较高、供热控制系统灵活,目前大部分地区按照面积收费。 -
再游富山:感受老龄化的日本社会
富山市中心大街上行人寥寥,曾熙熙攘攘的老商业街有一些店铺关门谢客,高档百货店也是冷冷清清,营业员比顾客还多。儿童用品的货架减少而老年人商品、老年人护理用品则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有些地理位置偏僻的民宅似乎已无人居住,庭院荒芜。街巷里多见老年人踽踽独行,很少听到儿童欢笑打闹的声音。 -
01:31
被特大地震预警硬控7天,“特大地震”到底有多可怕?丨硬核唠科
虚惊一场!日本有史以来首个特大地震预警已于8月15日17时解除。然而民众的恐慌并没有消退,最近这一周过得要多忐忑就有多忐忑:海滩关闭、高铁降速,哄抢物资,首相也取消了出访计划。令日本人如此恐慌的“特大地震”,到底有多可怕? 震级达到8级以上,才能称为“特大地震”。自有记录以来,日本震级最高的地震是2011年9.0级的“3·11”东京大地震,导致约515万人无家可归。此次预警发生在日本南部海槽,是日本特大地震发生次数最多的海沟之一,同时也是日本人口最密集的海岸线,半个日本的人口都居住于此。8月8日,发生在该区域内的7.1级地震,让本就危机四伏的地震带变得更加暗流涌动。据日本气象厅今年2月报告,南部海槽在未来10年内发生特大地震的概率在30%左右。中国驻日使馆提醒在日同胞密切关注防灾信息。 -
活在积水和裂缝里:鲁西南采煤塌陷区村庄难题
到了2021年之后,几乎年年进水,2022年最为狼狈,来来回回淹了七八遍。“半夜俺大侄子来喊我,起来一看,水都漫到床头了。” 在安置楼房里居住,蒲永洋全家的第一个感受,是生活成本高出不少,拖拉机、犁铧、锄头这些机械和农具没地方放,也没其他谋生手段。 “煤矿塌陷区的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面的问题。” -
月租1500,一些90后选择住进养老院
青年养老院虽然具备良好的“疗愈”效果,但不是用来养老的,它不提供长期居住或看护服务,也没有健康或医疗服务,其核心还是在心理安慰和情绪价值。 -
多起死亡事件背后:“指居”走样,陷存废之争
指定地点监视居住已异化为更严重的“超羁押措施”。“指居”执行过程中缺少制约与监督,一些办案人员为了获取口供,会对犯罪嫌疑人刑讯逼供。 魏晓娜认为,在看守所管理日渐完善的情况下,有些破案心切的侦查人员转而“开发”新的可能性。 不久前,全国人大法工委刑法室工作人员曾到人大法学院就刑诉法修改听取专家意见。当时在场的学者大都认同废除指居的观点。但在法学界,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是改良,而不是废除。 -
赏心乐事 | 人来人往
偶尔戴上浴帽,热水冲泻在胶套上,发出阵阵声响,靠近时哗哗啦啦,远离时淅淅沥沥,随着头部的晃动,时近时远,就如儿时在台北大杂院中居住,台风来袭,雨势忽大忽小,人在室内,夜来倾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在不知道李清照《如梦令》的年纪,竟然牵起了风雨过后不知绿肥红瘦的情怀。每当热水流遍全身,冲到脚下,流经那两块防滑的胶垫,一红一绿,就如青草地、小红花,仿佛中,亦会想起当年在巴黎南郊大学城,旭日初升时走过带露的草地,瞥见点点小花迎风含笑的场景。 -
南京:拥有合法稳定住所且实际居住的非南京户籍人员,可以直接办理落户
-
侨乡的村道,为何要普遍好于县道与乡道?
部分华侨会选择在旧屋附近的地方另建一栋豪华与气派的新房子,经常把房子的钥匙交给村里的常住人口,让后者经常去清扫一下,保持房屋的整洁与干净。很显然,主人也同样不住在新房里,或鲜有机会常住,房子的象征性功能远强于居住功能。是的,在广大农村地区,房屋不仅是用来住的,更是房屋主人彰显其财力、地位与威望的重要空间载体,古往今来,一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