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边输液边写作业:卷成这样,责任在谁?丨快评
家庭不是学校的派出机构,家长不是老师指令的执行者,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附庸,知识教育只是全部教育的一小部分。如果家长把学校知识教育看得高于一切,就会觉得悠悠万事,高分为要,岂能容忍孩子有作业不做?如果家长觉得老师管着自己的孩子因而也管着自己,就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的直接上级,像唯恐失去工作那样要在老师面前好好表现,为此死命催逼自己的孩子。 -
为什么孩子不愿做家长布置的作业?丨养儿育女
我们经常说要引导,但这个引导可能并不是督促孩子去做什么,也不是给他报许多的兴趣班,而更多的是要身体力行地做榜样、展示范,让孩子去模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获得兴趣爱好。 -
家长朋友,趁暑假默默提升教育功力吧|养儿育女
暑假生活相对比较宽松,很多家长下班回家,都只会机械性地询问:“今天作业做了吗?今天吃什么了?今天运动了吗?”缺少表达对孩子真正的关心。由此,建议家长每天下班到家,还是要留出一段静心的时间,开辟一个安静的空间,和孩子聊聊天。 -
名师、刺头、内鬼和家委会
编者按: 贵阳7岁女孩妞妞是在2021年3月16日辍学的。 事情的起因,不过是父母向老师提出“少做些作业”。沟通当然不止一次,矛盾却一步步激化,越来越多人被卷入,直到难以收场:妞妞辍学,而后转去民办学校借读,班主任Z老师因为“违反师德师风”被市教育局通报。 余波远未消散。眼下,Z老师还在班上任教,妞妞父母还要求她调离,家委会则发起一场Z老师保卫战。他们互相指责对方施加网络暴力,又都在承受舆论压力,以及更多不可逆的伤害。 事件中,有强势的名师、不愿妥协的“刺头”、跨越角色边界的家委会,甚至还有被指“递刀子”的“内鬼”。不同角色在一所“顶流”小学里构筑起一个小社会,家长们的社会身份也被带入其中。 不论哪种角色或立场,漩涡里的成年人都有同一个初衷,“为了孩子”。 (本文首发于2021年11月25日《南方周末》) -
开学第一月,北京“双减”落地观察
北京市西城区一所小学党委书记李筠对南方周末记者形容,自己从每天清晨6点起床便如同“上了发条”,开始不停运转,一直持续到晚上7点下班。 北京一所重点中学校长分析,作业控制量以时长来计,有两个现实问题,首先每个学生学习程度不一样,做同一份作业耗费时间就不一样。 曾有一名学生申请暂停学校的课程。原因竟然是,家长花费二十万元,让学生到校外培训机构上课,机构承诺能帮该生中考总分提升一百分,考上重点高中。 -
45000份问卷里的中小学生:67%睡眠时间不足,17%书面作业超标
督查组共核查417所中小学校、241个校外培训机构,访谈校长、教师、家长、学生计2200余人,回收问卷45000余份。 家长虽然认可政策初衷,但更担心孩子掉队、输在起跑线上,除学校作业外,不少家长还要额外给孩子布置作业,结果是“老师减负,家长增负”。 -
老师们看“批改作业令”:家长监督不理想,“一刀切”或带来另一种负担
吕玉刚强调,批改作业是教师履行教育职责使命所在。 -
老师们看“批改作业令”:家长监督不理想,“一刀切”或带来另一种负担
吕玉刚强调,批改作业是教师履行教育职责使命所在。 -
快评|“小学生作业不出校门”如何做到?能就此告别“教育内卷”吗?
家有小学生的家长,都领教过作业的威力。辅导孩子做作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家长辅导孩子作业气出心脏病、“不做作业母(父)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等真真假假的段子在网上广泛流传。还有很多学生作业需要家长监督完成,还要拍视频上传微信群,说是布置给孩子的,不如说是布置给家长的。 -
“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请从关闭家校群始
要做到“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说难也难,说易也易,从要求关闭所有微信家校群、禁止学校与老师使用钉钉“管理”学生及其家长开始,这两个“抓手”归根结底都是抓住、抓牢学生家长的手,让学校与老师的控制力直达每个学生家长、每个家庭,所以实质上是形成了一种权力与控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