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其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不如让自己的孩子亲近自然、快乐成长
在目前卷得飞起的教育军备竞赛之下,很多孩子目前看似优秀,是众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长远看,存在较大变数,不少孩子在外人看来很成功,表面忙碌、饱满,但其实内心空心,空洞、空虚,他们目前的样子或许外人觉得“垂涎欲滴”,但他们内心深处却不快乐、不充实。这给我们一种启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教育都不应该是异化孩子,不应该让孩子远离本属于孩子的本真世界,子女教育的本质一定是让孩子更快乐、更开心,更健康,更像孩子,而不是相反。 -
奥运冠军杨威让双胞胎女儿在家上学:家庭教育可以平替学校教育吗? | 快评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普鲁士式”义务教育体系普及之前,家庭教育才是教育制度的主流,“家庭教师”也是中西方长期存在的一门职业,成为《红楼梦》《新爱洛依丝》《傲慢与偏见》《简爱》这些文学名著里的重要角色。上流社会依靠家庭教师完成子女教育,中下阶层则凭借“父子相传,师徒相传”的方式进行教育。而即便在现代社会,国家也无法不留死角地保证不出现“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 -
与七位全职妈妈聊子女教育
作为母亲的人生价值与意义,与孩子息息相关、高度关联。所谓的奋斗与成功,与自己的工作、狭义上的事业基本上无关,换句话说,很多母亲的事业,或最大的事业,就是培养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得到了极致的再现与“完美”的演绎。 -
“江浙沪独生女”之余:父祖创业难,后代守业也不易
欧美国家富人普遍采用信托、基金会、慈善等方法,使财富置于合法、科学、企业化运营管理的机构之中,由专业的、有能力的CEO、职业经理人、律师……来运营和监督。富人的子孙可以从基金会得到年金,以确保生活无忧而富有,但却无权动用这笔财富的本金。这就在制度上保证了财富的安全与稳定增值,以避免无德无才的不肖子孙把祖传财富挥霍殆尽,也可避免被骗或被剥夺家产。 -
倾家荡产投资子女教育不明智:别把时代红利当教育红利
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投资应该有一个度。这个度根据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同,或许是10万,或许是50万,或许100万甚至更高,但都不应该超过家庭总资产的一定比例,不能孤注一掷掏空家底。其次,任何资产的配置都不应该是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面。对孩子的投资也应该是多元化的组合配置,包括教育、资产、社会资本,甚至包括多一个弟弟妹妹。 -
全国政协委员陆铭:解决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有利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
陆铭也给出了具体建议,第一项就是尽快修改义务教育法,将第十二条中的“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改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居住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城市流动人口和随迁子女数量本身是由当地产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决定的。各类群体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综合判断在城市持续就业居住的成本以及改善子女教育之间的成本和收益。” “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除了是一个教育问题外,实际上还有更加长远的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
毕业论文感动全网的凉山小伙,诠释教育仍然可以改变命运丨快评
对于资源匮乏的家庭来说,可以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子女教育上,争取考上好的大学。比起在其他领域竞争,教育竞争成功的几率更大。 -
哪个城市的流动人口最幸福?
社会融合综合排名第一的城市是济南。合肥、泉州、珠海、哈尔滨分别在住房保障、随迁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和卫生健康四个维度上做得最好。 超大城市和小城市都存在公共服务不足的现象,计划单列市的融合程度最优,直辖市最低。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25日《南方周末》) -
我们分析了15051条数据,发现这些城市买买买最爽
编者按: 什么是理想之城? 那里应该有最完备的生活保障,让人们“不担忧”,不担忧被生老病死、人间意外“拖贫”,不担忧子女教育学位,更不担忧环境质量和食品健康; 那里应该有最舒适的公共空间,让人们“不压抑”,既是文艺青年收留地,也能血拼消费买买买,交通便捷畅行,百姓安居乐业; 那里应该有最向往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不约束”,让居者诗意栖息或挥洒才能,居家撸猫或出门遛狗,每个人追求不同,画面定格当然各异; 那里应该有...... 有人说: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理想之城其实也像星辰,或许永不存在,或许尚未存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寻找它的方位,描摹它的轮廓,去无限追求,去无限接近。 2020年,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第一次试图描绘它。研究团队从人的生活体验出发,从市民准入、生活舒适、公共空间、市民待遇四个方面,构建全国34城《理想之城榜》。 2021年,我们带着更齐全的行囊,再次踏上征途。 今年,《理想之城榜》扩大观察范围,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指标将评估对象增至57座城市,并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扩充,新增多张子榜单,只希望能更靠近一点点那座“理想之城”。 -
中国富人的教育移民潮
新财富的社会调查证实,中国人移民的首要原因是子女教育,认可者达76.7%。先富起来的中国人对海外教育趋之若鹜,并非仅因为国外的教育资源更优质;综合比较,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也比国内更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