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街226名博士,蕲春“博士街”是如何产生的?
早在宋代开始,蕲州一带就先后办了“州学”“府学”“县学”等机构。“州学”不是一般意义的学堂,而是培养顶尖人才的学校,要经过层层选拔,才能成功入学就读。 明清时期,博士街一带兴起了置办“义学”“族学”之风,整条街的人会拿出自家的田地租金或门面租金办学,供养那些考取功名或备考功名的人。换言之,那些家境贫寒的孩子,家里没有进京赶考的盘缠,街坊邻居或家族里的人会采取众筹的方式支持他们念书及赴京赶考。 -
高三学弟感谢多了“半个下午的自由”:教育不应只是“做卷子”
回忆高三,我的数学老师望着我们埋头苦干时曾惋惜地说:“正值大好青春,脑子最好使的时候,却在这一间教室里面对着堆叠如山的试卷。” -
2024,祝福每一位备考的人都能如愿|人在职场
曾经我也是其中一员,我体会过对于一位成年人来说,兼顾家庭、工作与备考是多么地艰辛。我属于幸运的那一个,但我依然牵挂那些还在路上的考友。今天,我把朋友的故事讲给你听,或许此时此刻你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朋友,请拿出手机,发出一条加油的问候吧! -
谁遇冷?谁热门? 2024届毕业生的第一场双选会
“两三年前开始,房地产行业就下行了。”一家企业的HR坦言,“很多土木、建筑专业的同学,都选择换行业,有地产行业就业意向的学生也更加谨慎。” 线下形式中,双选会的效果比宣讲会好,几十到几百家企业同时到场,“解决就业需求的效率会更高,校方对双选会也比较认可”。 求职者的担忧也许是多余的。吴峰并不介意讲师同时自己备考公务员,相反,他对此很鼓励,在他看来,“有备考经历,工作上手才会比较快”。 -
00:42
从被动延毕到主动选择,盘点25年本科生延毕大数据丨有数
又是一年毕业季。6月14日,话题#一批985毕业生选择主动延毕#冲上热搜。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有的研究生为了以应届生身份找到更好的工作选择延毕;有的本科生因准备考研选择延毕,甚至为此主动挂科。 据教育部202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毕业生达 442.2 万人,其中未能按时毕业的本科生占比 5%,创历史新高。 -
50岁后上大学:“要回我的自尊、我的虚荣”
潘喜梅所在学院有12名大龄学生,54岁的她在其中年龄最大。她备考“偷偷摸摸”的,借外甥女的初中英语书时,谎称自己要出国玩,想学英语。 每回在新闻里看见考了二十多年的“高考钉子户”梁实,张计玲都和丈夫说“你看人家还在考呢”。自己的大学梦,让步于培养子女上大学,这大概是中年人无需言明的妥协。 女儿说,以前卢江容总催婚催育,“生三个小孩,我给你带”。母亲考上研究生后,感慨自己体力不行,孩子是带不过来了。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
在企业做研发,也要学历焦虑吗?
一边是人们对“学历贬值”的担忧,一边是更多人备考研究生,试图让更高学历成为求职“敲门砖”。从A股研发人员学历结构看,真正吸纳高学历人才的,还是高技术企业。要真正解决学历“内卷”,除了人人努力成为高技术人才,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也是关键。 -
教育部:严禁高三上学期结束前结课备考
-
与疫情赛跑的广州高考生
为了迎战高考,广州市将考生分为五种类型,对应了两类考点。此外还有一名考生为无症状感染者,被安排在医院病房内参加高考。 封校那天,这位老师走进班里,在黑板上写下了“夫丧子幼”四个字,随后鞠了一躬。丈夫刚刚因意外去世,孩子尚年幼,她无法留下来陪同备考,为此感到抱歉。这一幕让施怡深受触动。 2021年的广州考生陷入了“困难模式”。他们要适应的除了疫情,还有新高考。 -
22名人大考研生泄题被举报:考研监管的一次警钟
南方周末记者联系的多名被取消成绩的考生,也都选择不再接受采访。“(微博)下面一堆人,无非也是骂我们不遵守规则。” “人大泄题事件”或将成为高校复试的一个转折点。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蔡乐渭指出:“(事件)会使考生备考警惕心提升,高校考研的程序可能也将更加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