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口药消失了吗?来自“医改之城”三明的调查
三明市医保局局长曾建议学习三明医改经验的某代表团,医改的第一步就要砍药价,只有这样才能让普通群众立即直接受益,普通群众没有获得感的改革,就是自娱自乐。 一般来说,医院级别越高,治疗越复杂,相应地进口及原研药的配备比例越高。 三明相较于一二线城市,居民经济水平不同,对疾病负担更加敏感,“基层对进口原研药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尤其要把钱用在刀刃上,集采有力保障了普通群众甚至贫困群体的用药需求”。 -
缴费标准不能再加码了:全国人大代表谈城乡居民医保基层难点
村民反映,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固然很好,但是收费标准太高了。最主要的是医保费用涨得太快,但老百姓的收入增加有限,很多人不愿意缴。 老百姓对参保的“获得感”也很在意。一些村民觉得,过去缴纳10元看病花的钱,跟现在缴380元的效果差不多,缴费在增长,但是报销比例几乎没有提升。 把现行的财政补助标准作为一档缴费标准,个人“零缴费”或“低缴费”。在此基础上,根据现行的个人缴费标准,继续设立二档、三档缴费档次和相应的报销标准。 -
2023年度公益星力量 | 林顺潮:能帮到有需要的病人,我很幸运
2023年筑梦者公益大会,林顺潮获评“年度公益星力量”。从1997年参与筹备“健康快车”开始,林顺潮与他的医疗队几乎走遍了全国各边远地区。2004年林顺潮发起“亮睛工程”,与基层医院合作建立“扶贫眼科中心”,为偏远地区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2009年林顺潮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为眼健康、社会性帮扶建言献策。林顺潮用行动告诉大家,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拥有,而是付出;看得见,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 -
“管法之法”再修,地方立法权再扩容
“如果说宪法是其他法律的母法,立法法就是‘助产法’,生出很多健康活泼的孩子。” 设区市的立法权限原本被限定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3个领域,这次修法新增了“基层治理”。但多位人大代表已经提出“基层治理”这个概念比较笼统。 2015年设区市刚获得立法权时,各地立法实践十分积极,而近些年,地方立法意愿没那么强,“甚至有点谨慎”。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16日《南方周末》) -
建行基层党代表的公益路:从银医服务到乡村振兴
-
01:49
党代表梁碧华:让家乡小菜上了国际餐桌
梁碧华是一名来自广东肇庆的农村基层党代表,2016年,29岁的梁碧华决定回村创业,带领乡亲们种豆角、芥菜,专门生产德庆醡。在她带领下,从前“卖不起价格”的普通豆角华丽变身为“远销海外”“带动1800多户农民增收”的“致富”腌豆角。 -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孙金龙:当好基层带兵人
-
麻醉医生的漫长战事:一亿元捐赠与二十年的争议教育试验
反对者认为,这位留美医生构思的制度,让医生沦为一种简单、呆板、职业发展受限的劳动力。在反对者中最坚定的人看来,捐款彻底暴露规培的“剥削”本质。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2003至2013年,刘进连续10年提交建议,呼吁将规培费用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中。那时,他的目标是为规培生争取到每年12万的薪酬。 2020年,丁香园调查3023位参加过规培的医生后发现,八成规培生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接近九成受访者表示,规培生和本院住院医师难以做到同工同酬。 刘进说到了三十多年前在黄石第二医院,那11个烧伤后因感染死亡的患者。末了,他说了一句话:“到基层医院看病的人,也是一条命。” (本文首发于2021年11月11日《南方周末》) -
推动医药创新,培训全科医生,完善公卫体系……医药卫生界代表委员这么说
国家集中采购,被医药卫生界的代表委员反复提及。“希望在价格谈判时,充分考虑到研发的费用、周期、成本较高,能够在价格和采购量上有一个合理的平衡。”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霍勇建议,基层医疗机构应在病人的健康管理环节加大投入,“关注病人是否按时吃药,指标控制效果,促康复防复发,才能真正减少疾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