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行记:寻访王阳明的龙场履迹
已不能确切知道哪一天了。总之,是一天半夜,那个“格竹”失败的少年,终于在20年后,在山重水复的贵州觅得柳暗花明的境界:“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圣人的道理就在我心,过去我向外寻求真理的做法错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
新形象工程要终身追责丨快评
自查自纠,让官员去纠正自己出现的问题,很难彻底,除了圣人,没有多少人会承认自己有错,尤其是可能影响自己前途的重大错误。自查自纠的结果,往往就是弄出一些无关痛痒的小错来交差。只有查纠别人的问题,才可能真正放开手去查去纠。 -
于坚的2023年度好书
圣人不是少数几个,得道成圣这条路对每个人敞开。真理在思的过程中敞开,就像在黑暗的洞穴里挖矿,忽然,蹦出一颗宝石。 -
马伯庸回应拒签盗版书:精神产品生产者的声誉有多重要?丨快评
读者对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有两种特殊心理预期。 第一,尤其对于有精神导师性质的作者而言,读者内心会期待TA符合智者或圣人的形象:最好形象上仙风道骨,有出世飘逸之气(想想南怀瑾为什么这么火),在道德上高出世人一大截,至少不能表现得爱钱、贪图物质利益,因为如果你和我一样“俗气”,你还有什么值得我仰慕、仰望呢? 第二,对于精神产品生产者而言,读者会期待TA的行为与书中或公开场合所表达的价值观一致。如果作家在书中宣扬一种很高的道德标准或表现出某种价值观倾向,但实际中没有做到或没有一以贯之,或者被读者这样认为,那读者可能就会认为他口是心非,是个伪君子,甚至还会因爱成恨、由粉转黑。 -
珠峰濒死者被救之后:感谢救命之恩,当首先补偿救人者的损失丨快评
在著名的“子贡赎人,子路受牛”典故中,孔子听说子贡赎回同胞而不要钱,非常生气地说恐怕从今往后鲁国就没有人去赎人了;子路救起落水者,得到了一头牛的酬谢,孔子大为高兴地说,这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去救落水的人。这是一个朴素的道理:如果做好事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恐怕除了圣人之外就没人会做好事了。珠峰救人的善行理应获得补偿,为德行筑起根基。 -
《狂飙》张译被狂翻老底:求全责备“挖黑料”风气不可长
现在的网络舆论,有一种不好的迹象,即无法容忍演员哪怕一个无伤大雅的小缺点,而且明星名气越大,被要求做“圣人”的可能性越高,任何一点言行方面的失误,在互联网上都会被无限放大,这让成名后的演员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大家都明白,这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对于演员来说也是如此,演技派也好,偶像派也好,网友与观众最好把注意力放在他们的作品身上,而不应对个人抱有吹毛求疵的心态。 -
《荒原》发表100年,《乡愁》50年:艾略特与余光中比较论
艾略特的诗题材狭窄,例如著名选本《诺顿英国文学选集》的编者就写道:“作为诗人,他的题材范围有限;人世间涵盖宽广的种种经验,他兴趣缺乏(只对圣人和罪人两个极端有兴趣)。”艾略特的狭窄正好和余光中的广阔构成强烈的对比。 (本文首发于2022年4月21日《南方周末》) -
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应时刻准备着丨养儿育女
我们大人像个不会犯错的圣人在“指点江山”,但是轮到我们自己去做事时,又难免会随心所欲,甚至毫不在乎一些规则规矩。特别是在孩子面前,经常只注重言传而忽视身教,不考虑不良身教对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有时候会觉得我能做,但你不能做…… -
神圣世俗之辩: 源于周的天命、圣人vs. 源于秦的皇帝
秦《琅琊刻石》中专门嘲讽了夏商周“假威鬼神”的信仰观念,在秦刻石宣扬的合法性中,全部是世俗功业。 (本文首发于2021年7月15日《南方周末》) -
快评 | 庄羽不收郭敬明赔偿被赞,子贡赎人不拿国家补偿被批,网友和圣人差几条街?
富与贵,不仅仅是人之所欲,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动力。在版权保护的问题上也是如此。法律设置版权的初衷,本来就是为了保护创作者的经济利益,以鼓励创作。如果被侵权者拿到高额赔偿并光明正大地享有成为常态,中国版权保护可能更快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