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地探索秸秆限时焚烧,应尊重农民的历史传承与真实需求
在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水稻田和水稻土起源陈列馆”内,10多粒在绰墩遗址出土的黑色炭化稻谷引人注目,来自5907年前。负责人陈冬峰介绍说,研究发现,炭化稻粒和古水稻土壤中50%的碳,是由于火烧留下的。“这应该是先民焚烧秸秆的证据,古书上记载的‘火耕水耨’,在这里得到了有力的佐证。” -
王培军 | 杨联陞的两个“硬伤”
读中国的古书,不是一件可以掉以轻心的事。因为中国的古人,大多是杂学旁通,所知甚广,加上世易时移,在古人有时为一般的常识,而到了我们今天,却变得冷僻不易知了。术数之类的知识,即是其一事。 -
碎金砌就七宝楼台
艾俊川认为E考据可以让学者通过数据库、互联网的搜索来跳过传统的积累环节和专业壁垒,直接寻找证据线索,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同时也拓展了学术边界。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16日《南方周末》) -
乘黄鹤还是乘白云
流传了八百多年的《黄鹤楼》怎么会突然被人擅改呢?这恐怕与明人的文风、学风有关。明人学风粗疏,又好讥评古人,他们对待古籍编纂的态度也不够严肃。清代学者说“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语或过火,然事出有因。 (本文首发于2022年4月14日《南方周末》) -
雪克老师侧记
雪师在我的生涯里留下极深的印痕,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第一次把我引入了读懂古书的境界。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23日《南方周末》) -
10年了,这家“冷门”考古书店为什么能活下来
-
科举如何影响人格
“死背古书”看似乏味又愚蠢,而一旦理解,则其中的道理便成为人之为人的守则。 -
【家世】徐小虎 我一点也不孤独
徐小虎的祖父徐树铮是北洋时期收复外蒙的著名将领,父亲徐道邻是民国著名的法学家。为国奔走的祖父和父亲让徐小虎立志为社会做点什么,王季迁将她领进古书画笔墨鉴赏的大门,高居翰则让她收获了世上最为珍贵的友情。 -
顾颉刚日记中的吃饭问题
1960-1961年,全国普遍处于饥馑状态,顾颉刚一家六口,也只能勒紧腰带过日子,虽然他是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有古书古董可以变卖,能领到国家的补助,但要吃饱饭并不容易,他此时的日记里留下了大量对付吃饭问题的记录。 -
疮痍莫过眼神——1942-1944的河南
卖儿鬻女,各不相顾,这还不算是最残忍的。古书中描述的“饿殍载道”、“人相食之”的炼狱场景就出现在了1940年代的河南。时任《时代》周刊驻中国特派记者的白修德在多篇报道中反复提到一个案例:有位年轻的母亲被指控把婴孩活煮了吃,但她分辩说是孩子先死了,才拿来烹煮的。在1942年,饥饿把人性都饿得疲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