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榷《隳三都》的叙事细节:历史非虚构写作“合理想象”的边界在哪里?
蒙金史的资料与宋史差不多,几乎都是共享性质。在缺少独家史料的前提下,尤其需要在不同历史事实间建立关联并推导新的事实可能性的能力,“合理想象”如果意指于此,其实是历史学之福。但这需要相当强的索引与洞察能力,很多时候还要跨学科的视野。从《隳三都》的内容看,周先生并未在这一维度上太过着力。而他最受赞誉的叙事能力,如果是奠基在细节的虚构上,则无疑要打一个非常大的折扣。 一种虚构的非虚构写作,用一句更俚俗的话语来表达:那不就是胡编乱造吗?! -
中缅边境,历史细节湮灭在生活褶皱里丨记者手记
历史总是深邃、宏大的,其实,它由无数的毛细血管组成。在回顾李本怡家族的苦难史时,他陈述的是那么具体:哪一年,他出生了;长到几岁,他和父亲去寨子里买化肥,赶了几头牛去;哪一年,他结婚了,婚后买了一辆宗申摩托。 -
百年中国侦探小说Ⅶ:晚清民国骗保案
在小说作品及现实生活中,保险调查员和侦探这两种职业之间本身就具备很大的相似性。 自从1896年张坤德在《时务报》上首译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以来,侦探小说作为“舶来品”传入中国并在本土生根发芽、不断发展已有百余年历史,在此过程中,中国侦探小说已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发展脉络和类型特征。本系列文章将关注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侦探小说中的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早期摄影术与PS技术、女性侦探与儿童侦探形象、侦探小说中的“实验”与“化验”,及“恶搞福尔摩斯”系列小说等内容,意在勾勒百年中国侦探小说诞生之初的趣味内容和基本面貌。 -
百年中国侦探小说Ⅲ:民国“作家天团”
编者按 自从1896年张坤德在《时务报》上首译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以来,侦探小说作为“舶来品”传入中国并在本土生根发芽、不断发展已有百余年历史,在此过程中,中国侦探小说已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发展脉络和类型特征。本系列文章将关注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侦探小说中的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早期摄影术与PS技术、女性侦探与儿童侦探形象、侦探小说中的“实验”与“化验”,及“恶搞福尔摩斯”系列小说等内容,意在勾勒百年中国侦探小说诞生之初的趣味内容和基本面貌。本系列前两期见南方周末App。 2021年可以说是出版民国侦探小说的一个“小高潮”年份。5月,由牧神文化策划、华斯比整理、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近现代侦探小说拾遗”丛书(第一辑)出版,共收录晚清民国时期的四种侦探小说,分别是《刘半农侦探小说集》《李飞探案集》《胡闲探案》和《中国侦探:罗师福》,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1949年以后首次问世,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6月,民国时期另一位侦探小说名家孙了红的侦探小说作品选(五卷本)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再度推出,其中包括《博物院的秘密》《蓝色响尾蛇》《紫色游泳衣》《玫瑰之影》和《木偶的戏剧》,可以说集结了孙了红一生最为精彩的创作成就。民国时期,侦探小说作家们并非各自为政,他们在往来切磋中组成了当时堪称世界级的侦探小说“作家天团”。 (本文首发于2021年7月1日《南方周末》) -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行首场专场参观,更多震撼细节
-
红色地标丨走进一大会址,重访1921 ——历史细节“像地图一样展开”
一大代表之一陈公博与新婚妻子当时住在大东旅社, 五十多年后,陈公博当初的这一无心安排,却成了破解会议召开时间的关键细节。 有人质疑党史研究对于细节的苛求。一大会址纪念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张玉菡回应: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堆叠在一起,“成为历史的大潮,足以改变时代的方向”。 (本文首发于2021年04月01日《南方周末》) -
“以史料支撑历史的细节”—— 李辉:我眼中的沈从文与黄永玉
1982年,黄永玉带着80岁的沈从文一起回湖南凤凰,住在位于白羊岭的黄家。这是沈从文的最后一次故乡行。六年后,沈从文去世,骨灰送回故乡,安葬在凤凰城郊一处幽静山谷。沈从文墓地的石碑上,镌刻着黄永玉题写的一句话:“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
当粤港澳高中生相遇,他们最关心的是……
在阿瑶看来,香港学生接受的中国历史教育,比内地更注重国际化视角的解读,但对中国一些政治经济改革事件的介绍缺乏细节。 -
戴相龙、姜建清、肖钢同台,揭秘国有大行股改往事
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得以公之于众。 -
“我们将放下历史的包袱” 特金会那些不能忽略的细节
没有人知道金正恩与特朗普的密谈中谈了什么,这场谈话选择一对一的形式,许多美国政界军界人士深表忧虑。“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本来应该掌握这场谈话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