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四十年时间,满世界寻找敦煌:对话历史学者荣新江、孟宪实
“敦煌文献很好玩,它就是边边角角都有一些字,这些字就有些关联。有的是物理上拼在一起,有的是内容上拼在一起,内容上拼其实更见功力,更见满世界寻找的结果。” -
葛兆光:全球史是彼此联系的历史
对当下的关照,自始至终贯穿于葛兆光的历史思索。作为一名历史学者,葛兆光坦言,近些年来,他对现实的关切更为迫切。他形容自己“曾在背后的大门里头,看到过长长的历史和我们走过的路”,这条路由过去的历史经验、历史记忆、历史教训凝聚而成;“也明白我们好不容易走到门口,当然应该向大门外面继续走下去”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历史学者墨磊宁:中文打字机,“最重要却被误解最深的发明”
种种尴尬充斥着中文打字机的发明历程。这其中既有天才的思想火花,也有挫败的实验和短命的投资。 “技术不断地在改变语言。语言和技术在今天这个时代相互形塑,其深度可与洞穴时代的绘画与泥板之间的关系相比拟。” (本文首发于2023年4月6日《南方周末》) -
历史学者张灏的沉思
到了晚年,有几次,张讲得很沉痛。他在电话里对任锋说,相比犹太人,中国在二十世纪亦是受过如此深重苦难的民族,但是对人的反省却不及他们,这一点令他痛心疾首。 (本文首发于2022年5月12日《南方周末》) -
东京奥运迷思:四十年的一兴一废
历史学者半藤一利曾提出“40年史观”这一概念,若按照这种“一兴一废”循环往复的历史进程来看,如今的日本刚好仍处于1985年以后“由废转兴”的阶段。始于1985年的这“40年”,也许原本可以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这针强心剂的带动下迎来转机,最后于2025年大阪世博会时完成历史闭环。只是,就连两个月后奥运会能否顺利举办,到今天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
历史学者黄骏的2020书单
-
历史学者王笛谈微观市井社会:“城市要有生命力,就是外来人、下层人有生存的方式”
“当时的支持者主张对茶馆不要批评太多,随着社会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的设施越来越多了,茶馆自然而然就会消亡。大家绝对没有想到,到了21世纪,社会生活水平已经极大提高,在成都,茶馆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越来越多。”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20日《南方周末》) -
历史学者雷颐的2019书单
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近著有《从甲午到辛亥:清王朝的最后时刻》《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等。 -
历史学者孟彦弘的2019书单
《容庚北平日记》(中华书局,2019)保留了容庚1925-1946年的日记。我们通读一过,即知此为容氏备忘性质,故所记较为简略,且有的年份所记甚少,甚至1942年无日记,不知是原有而遗失,抑或该年未记,这说明作者并未将日记视作日课。 -
葛兆光:个人命运的巨变,也是学界命运的巨变
过去一年里,著名历史学者葛兆光完成了两件事:一是一门研究生课程《亚洲史研究的方法》备课和教学;二是两部重要学术著作《中国思想史》(Brill出版社)、《何为中国》(哈佛大学出版社)英文版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