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创地图之广州:科创之城的追赶者
在广州2022年新增的20家上市公司中,14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生物产业。企业之外,研究机构和高校也是研发的重要力量。广州在高校和技术等方面有着良好的科创资源,研发投入数量远超深圳和杭州。 (本文首发于2023年6月15日《南方周末》) -
党俊武:应对老龄化要结合对年轻人压力的疏解
应对老龄社会,需要做出战略性调整,从“打补丁”式解决热点问题的思维,转变为关切长远、普遍、制度性和体系性的问题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履职多年后卸任,他们的欣慰与遗憾
时隔27年,周洪宇依然记得自己的第一份提案:“建议武汉市应该制定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如今再回忆这份提案,他哈哈大笑,给出了四个字的评价:自以为是。 虽然部分建议目前还未落实,但在俞金尧看来,不断重复、不断呼吁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2008年,首个在全国人大的任期结束后,周洪宇出版了两本书:《怎样做人大代表》和《怎样写人大议案》——这成为许多新任代表的“教科书”。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2日《南方周末》) -
互探腹地,抖音做外卖,美团试水短视频
对抖音的视频内容感兴趣的用户只需要点击页面上的POI地址定位,就能打开商家介绍页和商品的团购及外卖信息,看到,就能买。 新业务里,能看到巨头平台“牵手”的痕迹。如抖音外卖与阿里巴巴旗下饿了么合作,且支持支付宝付费;抖音电商与京东物流达成了合作,自营外卖的合作方也是京东旗下的达达快递。另一边,美团也与快手达成了短视频领域的战略合作。 流量费用、平台佣金,再加上物流成本,使得在抖音外卖里低客单价的产品很难做。所以,无论何种形式的抖音外卖,高客单价的套餐都是商家主推产品。 (本文首发于2023年2月16日《南方周末》) -
中国公益品牌观察报告(2021-2022):公益需要品牌,品牌需要生态
公益发展需要品牌建设,已然逐渐成为公益业界的共识性原则。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此后一些重视社会组织建设的地方政府开始推出社会组织品牌评价的工作。随着以公益为主要途径的第三次分配被写入《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公益行业面临着更新、更高的要求。这既是行业发展的机遇和动力,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与压力。 从《中国公益品牌观察报告(2021-2022)》(下简称《报告》)调研结果来看,公益机构在面对公益品牌建设时迎来的挑战与压力主要表现在,公益品牌建设与公益机构使命以及实现该战略路径之间的张力。机构规模、管理层认知、成本、机构形态等多种因素,都会让张力背后的矛盾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报告》认为,公益品牌无论是在公益行业还是品牌发展领域,都是尚未完善的概念。何以建构优质的公益品牌?首先需要公益机构从自身使命出发,寻找契机与平衡点,在确保机构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寻求机会打造优秀公益品牌,坚持长期主义,推动公益品牌从制度完善到高质量发展。 (本文首发于2023年2月2日《南方周末》) -
行动是应对气候危机的根本 南方周末中国企业双碳行动力榜(2021/2022)解读
2022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办,本次大会被称为“落实的COP”,大会敦促各国在COP26成果的基础上,将气候雄心和气候承诺落实为气候行动。 2022年10月27日,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阐述了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的基本立场和主张,再次聚焦行动与落实,提出真正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依靠的是落实,而不是口号。 从彰显气候雄心到聚焦务实行动,在当前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企业对气候问题虽有共识,但在策略及实践层面,行动差异较大。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争相发布的净零承诺是否符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将升温限制在1.5℃的情景?企业发布净零承诺后是否言出必行、是否制定了与其脱碳目标相匹配的战略行动?气候雄心与行动之间是否存在“洗碳”(Carbonwashing)的空间? 为跟踪、研究中国企业及外资在华企业对双碳战略的响应以及绿色低碳转型现状,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发起了“中国企业双碳行动力”调研项目,聚焦于低碳转型大浪潮下的企业双碳行动。 (本文首发于2023年2月2日《南方周末》) -
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全球需要什么路线图?
“框架”分歧众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很难被量化直接相关。“眉毛和胡须混杂,模型和工具模糊,导致生物多样性谈判甚至连‘鼻子’在哪里都难以达成一致意见,这是缔约方不得不面对的天然复杂性。” “框架”希望建立一个监测制度,要求缔约方承诺将“框架”目标纳入其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并承诺定期报告进展情况。但各方对是否要定期进行全球核查或“盘点”、资金支持等问题存在分歧。 发展中国家认为,数字序列信息应被理解为遗传资源的一部分,应纳入“框架”的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以及其它规定中。但一些发达国家则反对,认为这些数据应该保持开放访问的状态。 (本文首发于2022年12月8日《南方周末》) -
美日韩“三重奏”,背后各有算盘?
日韩均有意借重美国的资源和力量,提升自己的防御力和同盟关系,而美国也从两个盟国中,试图得到战略布局中的利益。 日韩的矛盾问题,将制约美日韩三国的合作发展。 “亚太是合作发展的热土,不是大国博弈的棋盘。” (本文首发于2022年11月24日《南方周末》) -
专访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应对气候变化,依靠的是落实,而不是口号
未来五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要牢牢把握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 中方期待能与各方一起,将COP27打造成以“落实”为主题,以适应气候变化和气候资金为成果亮点的大会。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 -
重构向上向实向善履责路径——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2021)解读
2021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遭受挑战的一年。 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继续在全球蔓延,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重影响;另一方面,气候变化、生态破坏、失业和贫困等全球性问题的威胁不断加剧,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球工商业组织已经深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2年CEO调研报告》显示,51%的全球受访者将可持续发展视为未来两到三年的最大挑战;在中国,52%的受访CEO持同样观点。 逆境之下如何突围,考验着企业的战略眼光和能力,也考验着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即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该如何看待履行社会责任与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从2019年8月181家美国顶级公司首席执行官在“商业圆桌会议”上联合签署《公司宗旨宣言书》,提出公司的首要任务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到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投资在全球渐成主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越来越具有战略性,越来越关注实质性。 2021年,推动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顶层架构更加完善: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草案)》增加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应当在遵守法律法规规定义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公司职工、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利益,承担社会责任;国家鼓励公司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公布社会责任报告。2022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社会责任局,旨在更好推动中央企业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 在中国,履行社会责任逐渐成为企业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本文首发于2022年7月28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