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着手电筒接生”:暴雨断电,郑州医院的24小时自救
没有电的产房里,只能靠三四个人“打着手电筒接生”,好在一切顺利,“昨天晚上我们产二病区生了七个宝宝,比平时还多。”经历了一晚上的忙乱,一位医护工作者在朋友圈写道:“你出生的第一天,就要面对这世界的洪水猛兽。即使只剩下一束光,我们也用尽全力为你点亮,为你保驾护航。” 曹月月的妈妈去医院探望病人,没想到当晚在医院坐了一夜板凳,回忆起来“可害怕了,感觉(像)地震一样,黑咕隆咚的,热倒不热,就是害怕”。 24小时断电背后,是医疗机构选址的警示:不仅要交通方便、地质构造稳定,还需考虑地势和建筑设计。 -
“新冠疫情2020-中国社会行动力”榜单背后——逾十家企业称捐千万,但查无实证
医护工作者、农民、快递外卖小哥等群体的行动力,在本次抗疫中表现出众。同时,组织机构积极参与抗疫,捐赠总额和执行能力均呈现出不俗表现。 通过研究发现,只捐款不执行者有之,公益信息发布不畅者有之,自媒体账号充斥假新闻者有之……一些沉积已久的老问题没能得到解决,一些新问题开始涌现,并不断稀释公众对中国公益的信任。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6日《南方周末》) -
防疫战下半场,谁来驱走心理病魔?
随着疫情平稳,援鄂医疗队陆续撤离武汉,疫区居民和一线医护人员的恐惧、焦虑等急性创伤反应也基本过去,但“时间会抚平一切伤口”并不完全成立。 湖北大学心理学教授邓晓红估计,灾后的三到六个月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感染者、被隔离人员、一线工作人员、丧亲者、儿童和老人都可能是PTSD或病理性哀伤的高风险人群。心理援助工作者应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尽早对这部分人群进行评估、筛查、干预和治疗。 应当组建一支训练有素、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援助志愿者团队,而不是临时招募、匆忙培训、紧急上阵。不然,下次重大灾害发生后,“战时一哄而上,战后一哄而散”的现象还会重现。 -
武汉金银潭医院抗“疫”夫妻
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家庭,是所有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医护工作人员的缩影 -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与武汉一线医护工作者视频连线 送去问候
-
视频丨习近平:向抗击疫情战斗中的医护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
交通停摆之后,武汉医护人员出行难怎么解决
1月25日年初一这天,小熊(化名)手机铃声就没有停过。她手机里有近30个武汉本地的微信群,有的负责对接物资,有的负责接送医生护士,还有的积极为医护工作者提供就近住宿。23日,武汉市暂停市内外公共交通,小熊和朋友自发组织起善缘车队,接送医务人员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