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莎士比亚中译本被指控剽窃:涉嫌侵犯著作权与学术不端丨快评
对于莎士比亚戏剧这样的经典作品,后人自然拥有无穷无尽的解读、阐释与重新翻译的空间。如果新译者的工作确有“臻于至善”的毅力与境界,那么他收获的将是百世之名,拿到的利益也绝非粗制滥造乃至剽窃所得之利可比。此事也告诫出版界与翻译界,尊重前人著作权与恪守学术诚信原则,与“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境界是统一的,也符合出版社、作者、译者、读者的长期利益。 -
01:14
报人邹韬奋丨那年今日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他:“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就是邹韬奋,我国近代著名新闻记者、出版家。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病逝,终年48岁。他本名恩润,“韬奋”是他后来主编《生活周刊》时所用的笔名。他曾对好友说:“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的奋。一面要韬光养晦,一面要奋斗。” 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工作,一生创办了六刊一报,创立了《生活周刊》和三联书店。2009年邹韬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以他命名的中国韬奋出版奖、韬奋新闻奖是目前我国出版界、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之一。 -
《胡塞尔文集》背后的出版侵权纠纷:“这是一个可怕的错误”
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多位出版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出版界对境外图书的引进已有相对成熟的渠道和流程,此次商务印书馆未经授权便出版《胡塞尔文集》并不是一个常见的错误。 丁士萍认为抛开是否知情不谈,耿宁都从未签署过合法授权的文件。此外,商务印书馆曾向耿宁致歉,同意赔偿非法使用其知识产权造成的损失,但她表示,耿宁还没有提供相关文件,“这个流程没有走完”。 -
出版业“裂变”:好书的未来在独立品牌?
两家在业内颇有知名度的新锐独立品牌在同一天发生变故,给出版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可能和大部分出版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真的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和人交往、听故事以及读初稿,甚至不成熟的初稿。” “出版品牌的裂变,我觉得这是一种趋势。专业分工越来越细,是出版业成熟的标志。” (本文首发于2022年4月21日《南方周末》) -
曾彦修与戴文葆的友谊
曾老从不因保护戴文葆受到牵连而后悔,反而为解放了“全国知名的出版界十分优秀难得的人物”而自豪。他说他做这些事,是“我拯救了我的灵魂”。 (本文首发于2020年7月30日《南方周末》) -
《咬文嚼字》创始人郝铭鉴辞世,以毕生之力捍卫汉语言的尊严
4月2日,语言学家、《咬文嚼字》创始人、原主编郝铭鉴去世,享年76岁。消息传出,出版界一片痛惜扼腕。 -
钟叔河先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出版界焕发新生、地方出版社走向全国的改革大势下,钟先生以他对出版的理解,在技术规程和出版理念上大胆寻求突破,机智灵活地应对,这尝试和突破正是八十年代湖南出版改革的重要细节,也是引领出版风向的重要因素。 -
押宝、布局、撞大运?
近10年来,几乎所有的诺奖作品,在获奖的三个月后就开始滑向波谷,成为“过季商品”,逐渐趋于平稳。“现在印书,三年做5000本了不起了。图书市场的萎缩幅度,就是只剩一个零头。” -
一个人的政治运动史
在反右派斗争中,曾彦修是出版界排名第一的右派分子;又是第一个上《人民日报》的党内右派分子。这时候他是人民出版社五人小组的组长,正是他在主持本单位的反右派斗争。他这右派分子是他自己决定要划的。这大概是绝无仅有的了。 -
微书摘(20140612)
毛对大字本的这些要求,都是以读者为本位,以方便阅读为目的的。当今出版界在装订方面,流行大开本、大厚本、无线胶订,以傻、大、黑、粗为尚,这种专门为难读者的精神,实在令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