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步原来是向前”:在数字化狂歌飙进中重新发现乡村
对商家来说,他完全可以生活和工作在乡村,通过一个未必是“电脑”的终端完成运营,参加行业会议,与总部位于北上广深的APP服务商进行定期沟通。日常的工作主要是团队协作,去各个果园实地考察供应链,对接多元化的冷链物流系统。工作之余,在这个新空间里与天南海北的朋友们聚会,休闲娱乐,参加虚拟大学的学习。 -
基于自毁型结构的新型智能标签,人造病毒载体制造新方法丨科创要闻
三款创新医疗器械和一款创新药在中国获批上市,阿斯利康放弃IL-23单抗项目,晶泰科技与礼来达成AI小分子新药发现合作,科学家首次证实大脑形状主导大脑功能,一种可用于医药冷链可视化监测的智能标签等5项前沿研究进展值得关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上海市计算生物学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政策法规印发。 -
外资“抄底”的不是中国楼市,而是非住宅物业
写字楼等大宗物业项目标准化程度高,单一项目资金投入大,管理成本低,能够获取长期稳定收益。 在物流地产领域,尤其是与冷链配送相关的投资,欧美等外资占据主要地位。 外资较少投资住宅,因其更看重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变现能力。 -
“物传人”破题:进口非冷链不再“查”毒,冷链管控仍待解
新冠病毒经空气传播的效力比经接触物体表面高一千倍,“通过表面接触感染新冠的可能性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通知》仅针对进口非冷链物品的管控作出修改,进口冷链物品的相关规定并未修订。 “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和病毒变异情况,在‘物传人’系统研究的科学结论基础上,因时因势不断优化、动态调整,科学精准采取进口非冷链物品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措施。” -
前置仓、生鲜自提柜因疫情再度翻红,重资产下盈利难题如何破
疫情之下,物资供应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让前置仓模式、自提货柜业态重新翻红。近日,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生鲜电商、寄递物流企业加大城市冷链前置仓等“最后一公里”设施建设力度,在社区、商业楼宇等设置智能冷链自提柜等,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在政策出台前,受疫情影响,生鲜电商平台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等企业在全国多地的订单量猛增,持续下跌的股价也在4月初出现反弹。作为距离消费者最近的购买渠道之一,覆盖周边1-3公里、30分钟-1小时送达的前置仓模式是上述平台末端配送的重要基础设施。这是否意味着,一直因盈利问题而备受争议的前置仓模式再次迎来转机? -
口岸城市疫情防控难点在哪?权威解读来了
《通知》对完善口岸城市疫情防控机制、健全疫情监测预警体系、落实边境管控措施、加强高风险岗位人员防控,严格人员流动管控、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等风险防范、提升疫情防控和处置能力、做好民生保障等,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 -
N501Y突变有多致命?
最近在英国出现的含有N501Y突变的新冠病毒新变体,其传播速度增加了70%,而南非自11月中旬以来多达90%的新冠病毒均含有同样的N501Y突变,其传播速度更快,对年轻人似乎更危险。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在接受《新闻1+1》连线时表示,从我国所获得的病毒序列来看,不管是输入人员、货物还是冷链产品等,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病毒,都没有发现我国已有变异病毒输入。 -
湖北黄州24户居民网购进口猪肉被罚后续:撤销处罚、退还核酸检测费用
12月12日,黄州区发布通报称,撤销对个人所作的行政处罚,包括200元罚款,同时对接触涉冷链食品相关人员实行免费核酸检测。 “与其处罚消费者,不如夯实监管者的监管职责和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 刘俊海认为,政府需根据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开展调查和问责,“谁有过错就追究谁的责任,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玩忽职守,也应当被问责”。 -
16省市50余起,防疫指向进口冷冻食品——冷链查“毒”
自2020年7月3日以来,国内通报五十余起冷链食品被检出阳性案例,涉16省(直辖市)。检出阳性次数最多的进口国分别为厄瓜多尔、阿根廷、巴西、俄罗斯、印度,涉及冻鱼、冻虾、冻牛肉、冻猪肉、冻鸡翅等。 世卫组织回复南方周末记者称,真正在冻品外包装上分离出新冠活病毒,青岛是第一次,“但需要强调的是,新冠病毒通过食品外包装传播的概率微乎其微”。 (本文首发于2020年11月26日《南方周末》) -
中国疾控中心:目前未发现因直接食用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