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信记录,首要问题是不能泛化,其次才是如何修复丨快评
一些地方把“不孝顺父母”作为失信行为。赡养父母确实是法律规定的成年子女的义务。但问题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算是“不孝顺父母”?由谁来认定?如果法院判决子女应该履行一定的赡养义务(比如每月给付一定的赡养费),子女不履行法院判决,被认定为失信,这没有问题。但在没有法院判决的情况下,怎么认定呢? (本文首发于2023年6月22日《南方周末》) -
养父母25年后诉养子索赔:抚养权转让不能简单与“买卖儿童”划等号丨快评
在尊重自然法与民间习惯法的基础上,收养不仅仅是一项有利于儿童福利的善举,对生育率也多少有些助益。那些无意或无力养孩子的人除了堕胎与引产之外,又多了一项更人道的选择。其中,也许有中国未来的乔布斯。 -
该不该对儿童拐卖案中的“养父母”讲人伦?
人间重人伦,这是好事。但应该强调的是,人伦针对孩子和亲生父母或合法收养的养父母等真正的父母。对于人口买卖,唯有拿出法律的制裁,追究买卖人口犯罪中每一笔欠账,除恶务尽,以捍卫最基本的公平正义,震慑那些蠢蠢欲动的人,才是题中应有之义 -
认亲之后,追责“养父母”:困于追诉时效,陷于人情伦理
曹昕婕的维权,是想追责被拐哥哥的养母。但一年多追索下来,一直卡在“追诉时效已过”的法律难题之中。而更让人唏嘘的是,哥哥不仅坚决反对追责,还远走他乡。 “过去是纸质化办公,许多基层办事部门几乎难以留存二十多年前的立案材料。因此第一次报案的留底也无从查起,往往演变成家长和公检法部门各执一词的局面。” 与南方周末记者通电话时,李义芳说,只希望入土之前见一眼刘兰华。“我现在没有身份证,没有养老金,也没有医保。为了寻找刘兰华,我已经付出了一辈子。”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7日《南方周末》) -
我找到了被拐的儿子,他却说“我恨你”
“养父母来的那天,桂豪跟我们说:你们两边我都恨。”被拐儿童获解救后的抚养问题,已经困扰了各方多年。 -
《江南女儿》:被遗忘的女儿们
一旦有了寻亲的愿望,不少人会被养父母和身边的人怪罪,指责他们白眼狼、不懂感恩。蔡凤侠的养父是少数通情达理者。蔡凤侠问他,“你不怕我找到以后不回来了吗?”父亲说,“不会,那不会,只要能找到,你这个心愿就了了。” (本文首发于2020年5月21日《南方周末》) -
被错换28年的患肝癌男子:看新闻得知身世,养父母越好我越自责
如今,养育他的父母对他越好,他自责越深。 -
90后三十而立?
十年前,80后三十而立的时候不少媒体做了盘点,盘点中的问题至今依然可以用来问90后:要挣多少钱才能幸福?没有房子,可以裸婚吗?赡养父母,你能做到吗?养儿育女甜蜜的负担你能扛起来吗?还有宏大的命题:这一代人会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总有一种错觉,似乎每一代都比上一代更叛逆、乖张,那其实是因为青春必须要挥霍。不知道该叹息还是该欣慰,青春会过去,成长会来临,时间最为强势,不会对任何一代人手下留情,生活亦如是。 -
高秋妹
高秋妹初见养父母,是在五岁时。高盘玖穿了一袭机织布长衫。张咏珊盘了对鬟,石青色的阴丹士林高领旗袍底下,玻璃丝袜淡淡泛光。他们站在新普育堂的会客间,看着像是来做人客的。高盘玖在两排孤儿里反复挑拣,逐个查看头发牙齿,最后选中高保生和高秋妹。 -
国家监护权是一项系统工程
南京一则虐童事件,发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是律师、记者,孩子是领养来的,一下子成为舆论焦点。人们几乎都支持剥夺男童养父母的监护权。由国家出手剥夺父母的监护权是很容易的,但国家“夺权”之后如何妥善安置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