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时代的落幕?儿慈会事件对公益界的启示
儿慈会千万善款被卷事件初步处理结果已尘埃落定,但对整个公益行业造成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儿慈会作为行业筹款“优等生”,9958作为“明星项目”,此次问题的爆发体现出公益界即将面对的行政监管、社会信任、互联网募捐等的新挑战和风险。只有回归初心,守住底线,才能化危为机,更好迎接公益行业的新时代。 -
中国公益品牌观察报告(2021-2022):公益需要品牌,品牌需要生态
公益发展需要品牌建设,已然逐渐成为公益业界的共识性原则。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此后一些重视社会组织建设的地方政府开始推出社会组织品牌评价的工作。随着以公益为主要途径的第三次分配被写入《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公益行业面临着更新、更高的要求。这既是行业发展的机遇和动力,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与压力。 从《中国公益品牌观察报告(2021-2022)》(下简称《报告》)调研结果来看,公益机构在面对公益品牌建设时迎来的挑战与压力主要表现在,公益品牌建设与公益机构使命以及实现该战略路径之间的张力。机构规模、管理层认知、成本、机构形态等多种因素,都会让张力背后的矛盾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报告》认为,公益品牌无论是在公益行业还是品牌发展领域,都是尚未完善的概念。何以建构优质的公益品牌?首先需要公益机构从自身使命出发,寻找契机与平衡点,在确保机构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寻求机会打造优秀公益品牌,坚持长期主义,推动公益品牌从制度完善到高质量发展。 (本文首发于2023年2月2日《南方周末》) -
南方周末中国公益品牌榜(2022)调研启动
-
益思丨何国科:公益品牌保护,法律可以做些什么?
公益行业通常会存在一个刻板观念,即:公益品牌不需要谈保护。但事实恰恰相反,小到细枝末节,大到遭遇雀角之忿,公益行业在面对“品牌保护”时遇到的问题不知凡几。如何在法律角度实现公益品牌保护的“事前预防、事中应对、事后救济”,何国科分别给出了一些建议。 -
益思丨传播变革时代下,公益品牌的独特优势和破局之路
在传播规律发生巨大变革的今天,公益行业的品牌营造拥有比商业机构更加独特的优势:组织愿景和宗旨更容易引起公众共鸣,更擅长也拥有更多故事,公益组织从业人员和志愿者的情怀和热情对当下复杂和充满不定性的社会具有更积极和更重要的意义,等等。公益机构应积极运用新的传播媒介和科技手段,寻找公益品牌从萌芽到成熟背后的逻辑和规律,躬身入局,探索和不断实践自身独特的品牌营造方法,将能培育出更多具有社会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公益品牌。 -
月捐“风靡”背后:如何打动公众?
突袭的疫情对许多公益组织的生存发展造成了冲击,如此背景下,月捐、运动捐等多元化公益形态的优势更加突出。其中,月捐数额小、覆盖面广、周期适当、稳定性强,越来越多的机构意识到其在筹款战略中甚至机构发展中的价值和重要性。月捐俨然成为公益行业的一种新风向。 -
将公益品牌作为方法:当下我们所追求的真善美和爱丨2021年公益品牌三大趋势和十大事件
2021年度公益品牌的三大趋势和十大事件,从国家政策和行业标准,到全民热议的公益营销事件,以及公益行业的品牌态度和行动,跨越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部门。我们发现,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人群都表达出了一个共同态度:优秀的公益品牌,代表了人类最本真和永恒的追求——一个真善美和爱的世界。 -
中国互联网公益观察报告(2020-2021)
科普内容开始关注公益领域,也预示着一个新的信号,公益行业外的更多资源开始关注公益领域,不同领域的从业者通过互联网开始参与到公益序列当中,互联网公益的未来将迎来更多的可能性。 -
中国首家公益慈善班面临停招 难以复制的教育实验
回望8年经历,公益班更像是进行了一场开创性的探索实验,公益人才培养如何满足中国公益行业人才需求,应该进行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这些问题在采访中不断浮现,也成为公益班8年来实验的原动力。 教育模式如何复制、推广,是慈善公益班面临的难题。不得不承认,公益慈善教育嵌入高等教育的实践,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之间依然存在冲突。 (本文首发于2020年7月23日《南方周末》) -
杨团:怀念商玉生先生
在中国现代基金会和公益行业发展历程中,早期众多的第一,都归功于商玉生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