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省召开“新春第一会”,提了这些关键词丨时政周报
两省省委宣传部长任新职。 农历新年“首虎”: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胡强落马。 自然资源部:国土变更调查中发现弄虚作假问题。 广东两年内将新增学前教育13万个公办学位。 一周时政新闻回顾(2月17日—23日) -
无偿献血的期待:外来人口大县的“择优”难题
武义县常住人口46.2万,其中外来人口18.5万。2023年招收的义务教育阶段新生中,采取积分入学的新市民子女占比高达38.7%。 武义县教育局:该县产业集聚区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完全满足随迁子女就近入学要求。 政府没办法直接将指标摊到流动人口子女身上,只能间接地通过家长的表现来确定指标的分配,这是相对公平的做法,但也会造成部分家长难以拿到优质公办学校资源的问题。 -
“中国人口第一县”两年关停95所幼儿园, 并非只因人口减少
临泉多位已关停的民办幼儿园创办人表示,关停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当地公办园的冲击,“他们的环境更好,收费更便宜”。而他们未获政策支持,生存空间变窄。 当地一名官员称:“人口减少带来的影响目前仅是初见端倪,不是(民办园关停)根本原因。” 南方周末记者查阅当地政府公开数据发现,临泉县自2019年以来,民办幼儿园数量逐年减少,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出现断崖式下跌,分别减少45所、50所。 “本地的民办幼儿园大都在民房里,自己家盖的房子,有个小院当操场,没啥东西。”一名家长认为,“基本上是市场淘汰的。” -
“入学易”,“招生难”:人口负增长下的幼儿园加减法
自2017年开始,全国每年的新生儿数量都比前一年减少100万到200万,每一年出生人口的减少,都会体现在三年后的幼儿园生源缺口上。 2022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9.7%,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全国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627.55万人,比上年减少约177万人,这已是在园幼儿人数连续第二年出现下降;全国共有幼儿园28.92万所,较上一年减少5610所,幼儿园数量出现200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如果生源不足的那一天到来,他们也许只能效仿乡镇公办幼儿园的经验,每天用校车接送孩子,保证适龄儿童有学上,将幼儿园重新调回到公共服务的角色。 -
02:5
公办中学名额明着卖?揭秘招生季“学托”的离谱套路
学托不仅宣称自己能代办各区中小学,民办和公办高中,以及省内中专的新生入学,还列出了可浮动的分数线。你所在的城市有过学托吗?来说说吧。 -
“普职分流”,他们选“C”:有本科学历加持,中职可以接受吗?
女儿用全校垫底的成绩一次次向她证明,读名校的期许终究无法达成了。 竞争最激烈的专业,最低录取分数超出公办普高分数线153分,几乎达到16个区所有区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甚至超出多所市重点。 刘欣也想过,初中毕业的孩子还小,却要决定今后7年的学习专业,甚至是未来的就业方向,是否有些草率。 2022年4月发布的一份对2020年全国中职毕业生抽样调查统计显示,在近两万份样本中,就业的比例仅为35%。 -
新生儿逐年减少引发五轮冲击波:从产房开始,现在已到小学丨快评
从2021年开始,各地幼儿园就开始吃不饱了,先是民办幼儿园面临招生难,然后公办幼儿园也存在招不满的情况。然后一年比一年艰难,今年已是第三年。 理论上,新生儿出生数量减少的第三轮冲击波是小学招不满与关张。一般儿童六周岁上小学,2022年应为小学生在校人数的历史高点。从今年(2023)开始受到冲击,从明年(2024)开始会受到暴击(比幼儿园晚了三年)。 -
求解“入园难入园贵”,学前教育地方立法再突破
胡劲松所在课题组2020年做了超过10万余份问卷的调研,发现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在办园体制中如何处理好公办普惠与民办营利的关系”。 深圳学前教育条例回应了更加本土化的关切。曾有深圳市教育局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称,在寻找幼儿园场地时,“压力很大”。 庞丽娟在2010年一篇文章中提到,在中国教育财政性经费的总量之中,学前教育经费仅占1.2 %-1.3 %。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一般为8%-11%王录平回忆,“0-3岁幼儿到底要不要纳入学前教育法规的调整对象?当时我们一直在研讨,几稿下来都有所增删。” -
一所小而美村小正在为未来犯愁
学校没有校门,校名就刻在一块石头上,村民可以随时到校园里打篮球、锻炼,到图书馆阅读,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又是村民文化活动中心。转为公办后,学校还会不设围墙吗? 城乡教育一体化,不是让孩子都进城读书,而是应该办好每一所学校,包括乡村小规模学校。 -
民办名校“转公”落地:家长最担心师资不稳定
7所转公办的学校办学质量较高,被视作“名校”,因此转制也备受关注。人大附中分校、北外附校、建华实验学校、理工附中分校等4校将转为区属公办学校。清华附属实验学校将转为大学举办的公办学校,民大附中实验学校、北大附中实验学校将分别转入由大学举办的民大附中和北大附中2所公办校。 改制后,学校经费标准完全按照韩城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标准,不多花政府一分钱,也不要一个编制。刘鹏回忆,他向教育局汇报方案时,听到此,“相关领导明显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