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歌旗下YouTube被罚1.7亿美元 履行社会责任仍任重道远
近年来互联网侵犯用户隐私事件频发,其中儿童隐私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监管的重点。守法合规之外,企业对于隐私保护的的前沿动向“嗅觉”更灵敏,知识储备更丰富,应当采取主动的姿态维护儿童隐私、履行社会责任。 -
公开性侵“黑名单”遇冷 多地保守试验从业禁止
质疑者:公开性侵害犯罪人员信息有违“一事不二罚”原则,性侵儿童的罪犯服刑期间已受到了法律惩戒,待其出狱后再公开其个人信息容易让人联想起现代版的“黥刑”(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 支持者:从儿童利益保护最大化原则出发,公民的部分个人隐私权应该做出一些让渡。 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副秘书长田相夏认为,与信息公开相比,从业禁止是更保守的一种选择。 -
“笑脸”不必清晰
小孩的权益也很大。真要报道救助儿童的图片新闻,就在儿童脸上打上马赛克吧,别让受众看清受助儿童的笑脸,并且隐去儿童的姓名。因为,受众在看到一个又一个救助儿童的好消息时,脑海里自然会涌现出孩子们一个又一个灿烂无比的笑脸。 -
美国也有互联网监管
美国也有互联网监管。实质的互联网监管是内容监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版权保护,二是保护儿童隐私、免受猥亵内容侵害。那么对网络上的谣言怎么办?如谣言伤人,有法律管着呢,苦主自可提起侵权之诉或诽谤之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