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家寿险公司,谁的财富管理能力更令投保人满意?|2024年度“金标杆”
对于影响较大的三级指标,比如风险管理能力中“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等作为监测指标,意义重大,更新频次亦更高,因而采用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最新数据,更反映真实情况。 20家寿险公司在投资管理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得分方面均较初榜有所提升,综合退保率明显下降。 20家寿险公司对养老金融业务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产品创新和渠道建设方面步伐加快。 -
31万亿元保险资金,入市增量空间有多大?
纵向研究保险资金近10年配置情况发现,固定收益类资产一直是保险资金的重仓配置。但2024年险资入市增量资金高达三千多亿。 理论数值尚有4万亿元增量入市空间,但受制于多重因素,实操中难以企及这一上限。 受限于绩效考核机制、会计核算和偿付能力等等诸多因素,内地保险资金在权益投资方面还面临技术性障碍,难以实现“长钱长投”。 香港险资投资配置灵活度更高,配置资产范围更广。 -
媒体报道,周师傅领到欠薪:农民工工资的法律保护与真实博弈丨快评
包工头或分包为了拿到全部的工程结算款,会与总包或开发商展开博弈;如果总包与开发商不是一家,那总包与包工头、分包为了拿到全部的工程结算款,达成了利益同盟,会一起与开发商展开博弈。他们用于博弈的一个有力工具就是农民工工资优先偿付权。所以,某些农民工讨欠薪事件,表面上是农民工讨欠薪,实际上农民工只是打头,背后是包工头、分包甚至总包在向开发商(建设单位)施压讨工程价款。 -
14家险企偿付能力低于警戒线,如何自救?
保险公司同时符合三项监管指标方可被视作偿付能力达标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风险综合评级分别不低于50%、100%和在B类及以上。 部分中小险企受益于差异化规则,偿付能力指标得以提升,并成为拉升全行业偿付能力充足率水平的重要因素。但保险全行业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与2022年实施“偿二代二期”之前相比下降较为明显。 14家保险公司低于监管规定的最低偿付能力标准,这些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实际资本不足、公司治理或内控存在重大隐患。 -
多重挑战下,保险业渐归本源丨2023新金融发展报告③
集中度下降趋势未变,但传统寿险和财险业务增量仍然向头部险企集中。 增额终身寿险和年金险的高地效应显现,曾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寿险新单销售超预期的重要原因。 后疫情元年,内地访客赴香港抢购保险潮再现,对内地保险市场构成挤压式的挑战。 -
化解公立医院二万亿负债:十一载纾困未竟,疫情雪上加霜
与历史扩张负债相比,本轮债务危机中更值得关注的是已出现经营困难,不得不举债发工资、偿付货款,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的医院。“需要特别留意那些没有买设备、没有盖楼还亏损的医院。” 对于很多公立医院来说,举债成为扩张的唯一选择,因为“不负债就扩张不了规模,不扩张就没有竞争力”。 国家卫健委回复南方周末记者称,当前,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压力逐渐加大。国家卫健委正推动公立医疗机构加快补齐内部管理短板和弱项,合理控制运行成本,降低负债率,推进高质量发展。 (本文首发于2022年12月22日《南方周末》) -
三季度七成险企偿付能力下滑,保险业需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 ——10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10月共有17家保险公司和16家保险中介机构受到银保监会的处罚,共计罚款744.4万元,处罚案由主要为编制、报送虚假材料和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其他利益。 -
“直升机撒钱”无济于事,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流行病
“这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正在演变成一场经济、就业、流动性危机,并最终变为一场偿付能力危机。” “美国和中国必须共同带头,而不是加深它们本已令人担忧的贸易冲突。” -
人生还可从头来
现行破产法,被称为“半部破产法”,因就其内容而言,其实只是“企业破产法”。考虑逻辑一致性,市场经济的主体包括自然人与法人,企业会因经营失败而资不抵债又回天乏力,非企业法人与个人也会出现资产与收入远不足以偿还债务本息的情况,这时候,破产制度或可介入。通过法定程序,清算自然人或法人所持有的财产,既使债权人得到公平的偿付,也让债务人豁免部分债务,重启人生,从头来过。现实路径或是修改破产法,将自然人也纳入,使破产法实至名归。 -
信用债违约 倒逼“刚性兑付”
央企、国企成为信用债违约主角,最大的原因是信用债的发行门槛决定了,其发债主体本身就是央企、国企。央企、国企一旦违约,偿付难度要比民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