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的“果实”|南周文化榜
2024年7月文化榜: 电影:《锔瓷》 图书(虚构类):《故事终结》 图书(非虚构类):《病非如此——一位人类学家的母女共病絮语》 综艺:《喜人奇妙夜》 展览(当代艺术):“相地堪舆:图像、田野和地理的诗学”(广东时代美术馆) 展览(文博):“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上海博物馆) 特别关注:巴黎奥运会开幕式 推荐人: 胡亮宇 北京语言大学教师,电影研究者 索耳 青年作家,“《钟山》之星”文学奖得主 罗丹妮 资深图书编辑,《三联生活周刊》出版总监 何天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 陆思培 写作者、策展人,任职于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 颜海英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导演王子川:“童年对我来说是恐怖片”
我的整个童年时代,包括青少年,等,等一切过去。 哪怕最商业的、最机械的作品,还是能看到作者的三观、审美和他的一些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 我本来以为拍电影挣钱,没想到这回弄完电影,还是我做舞台剧挣钱。 -
顾晓刚:拍电影没有一切就绪的完美契机
《草木人间》确实承载了许多观众的期待,也承载了创作者平衡艺术与商业的尝试、讲故事与探寻文脉的融合、对电影语言新可能的摸索等诸多使命。如此重负之下的成品,褒贬不一。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01:41
张艺谋——工作最happy,放假才emo
《坚如磐石》原著作者及编剧陈宇:电影是一条崎岖的路,也是一条比较窄的路。如果你想做它,你必须真的喜欢它。” -
《坚如磐石》编剧陈宇: “我的剧本没有形容词”
因为接连与张艺谋合作三部大片,陈宇得以被更多观众看见。原著作者和编剧之外,陈宇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高概念电影曾经从1980年代到21世纪很长一段时间流行,现在慢慢又变了,中国电影市场包括国际电影市场逐渐回归到对于叙事本体价值的一种认同,这是我非常高兴看到的一种变化。” -
“永远的外来者”:陈哲艺的十年导演之路
“我已经算挺走运了,赶上了最后一波作者电影的浪潮,在国际电影节上艺术片还可以取得不错的商业成绩……我反而更担心更年轻的电影人要怎么办。” 陈哲艺喜欢用“永远的外来者”定义自己,他从不觉得自己属于任何一个族群和帮派。在新加坡,主要有两派导演,一派拍华语片,大多是通俗的搞笑片;一派完全“洋腔洋调”,都不怎么讲中文。 -
艺术标准是电影的底线:“一部电影”及其主张的创作者共同体
“当一部电影的成功没有底蕴,它会很轻易地在电影史上烟消云散,同时也更容易带给创作者对艺术创作更深的迷茫。”杨超说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李睿珺:“大家都以为我成了一个亿万富翁”
电影上映后期有各种争议,我觉得这很正常,电影是与大众建立分享、交流的媒介,当它在银幕上与观众、与社会发生化学反应,自然会有不一样的声音。 我们仅是创作者,都希望能让一切变得更好,但有时候一些地方觉得你在给我找麻烦。这也是很多地域一直发展不均衡、发展不起来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如何去接纳更多人的意见。 -
万玛才旦:“能够坦然面对,就是向死而生”
据多方信源确认,著名藏族导演万玛才旦于 2023年5月8日凌晨去世,享年53岁。万玛才旦1969年12月出生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先后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北京电影学院。2005年,他凭借长片处女作《静静的嘛呢石》受到影坛关注,并获得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此后,他陆续创作了《老狗》《塔洛》《撞死了一只羊》等电影佳作,将真实动人的藏区经验呈现给世界,亦揽获了多个国际奖项。 万玛才旦是“作者电影”的践行者,也是优秀的小说创作者。在电影世界,他坚持用藏语讲藏人的故事,“以后的人从他的电影里能看到,21世纪的藏人是怎样的”。 本文首发于2020年11月,现将旧文重发,以示纪念。 -
2020-2022,电影从业者的去与留
从电影制作者到院线运营者,在过去的三年里都曾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关于职业选择的纠结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