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斜杠演员的终极梦想
“我不想和外部世界失去连接,喜欢接触更多的人,你得不断把自己丢到生活的麻烦里面去,只有在麻烦里才能激发潜能和生命的张力,不然怎么能演绎生活的况味?”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让孩子体验生活应以正向引导为主
只是因为孩子对学习不喜欢、表现有些调皮,就以某种带有恐吓性质的体验对孩子进行所谓的“教育”,并以此作为成功的案例来推广的话,我认为这是不应该提倡的。 -
睡在“鬼城”:“好像世界都是你的”
每到一处“鬼城”,“二打六”总是习惯带走一些东西,石头、铁钉、衣服、被子等,似乎要以此将这些地方铭记。林超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如今出现在“鬼城”中的人,要么是像他们这样来体验生活的不速之客,要么是居住在此的普通打工者,借此遮风挡雨。 -
支教“忏悔录”:轻来轻走,我们留下了什么?
说着很令人自豪,大一的我暑假去河南商丘支教了,但又很纠结,我怕我们什么都没给孩子带去。我怕我们只是在体验生活,而这群孩子只是在陪着我们体验生活。 -
哈佛校园的过客
我去哈佛是带着充电的状态去的,尽可能放空自己,体验生活,买菜、上课、看书、交流、写作,哈佛的氛围和时空对我来说难能可贵。 -
“皇粮”时代 ,城里人看得懂这个故事吗?
“艺术界讲体验生活,而这些生活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是永远也体验不到的。” -
1948年春节的“体验生活”
1947年乡下就搞起了土改。工作队到了高头村,号召斗争地主富农,村民光听,就是不动弹。高头村最早撕破脸挑头斗争的,是一个贫苦农户叫王秀农。土改以后,王秀农没有得到重用,大概工作队也觉得这个二杆子太过出格。 -
【微叙事】吾师丁朗
吾师丁朗先生,年八十二,居北京,精神矍铄腰板朗然。七十多岁写出长篇小说《突围》,读之耳目一新。八十岁后仍到新疆体验生活数月,谋划新著。 -
史兰芽:包装我,我还不愿意呢
后来我们被公安局带走了。只好交待,我们是戏剧学院的,来体验生活的。那人跟我们说,知道吗?这儿刚发生无头案,现在社会乱着呢。后来是班长把我们俩领回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