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游客1死5伤,坦桑尼亚游猎之旅的浪漫与风险
沉浸在美景中的他们没有想到,几个小时后的一场车祸将彻底打乱他们的行程,迎接他们的是将近三天的等待以及和旅行社之间的反复交涉。 “相比于国内日益完善的游客维权机制,跟团境外游的游客权益往往处于‘没着落’的状态。尤其是在异国他乡遭遇安全事故之后,游客处于弱势一方,旅游服务机构则享有更多掌控权。只有大使馆等官方机构介入,才能提高游客的谈判话语权和能力。” -
漏洞百出的“秦朗丢作业”闹剧:复盘一个段子的失控链条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小学生把寒假作业“丢”在异国他乡的卫生间里,结果仍被“热心的成年人”万里迢迢送回这个段子,编得相当高明,也显示出在数字化经济时代,网红对网民的心理特点和浏览偏好拿捏之精准。 -
县城里失落的财富丨记者过年
姑父过去在地产行业,家境殷实,姑姑嫁过去就没再干过活。现在债务沉重,两人远走他乡,姑姑给人做饭,姑父去当司机。两年没见过他,多了白头发,瘦了许多。 -
“网红县长”陈灿平:我相信更多人回乡,乡村就能振兴丨我信
希望能有更多人愿意为家乡或者“以他乡为故乡”做一点事情,希望我能够起到一点点示范作用。 (本文首发于2022年12月29日《南方周末》) -
遇见宜家小镇
在他乡遇到中医师、遇到会说粤语会打中国功夫的瑞典人,让我感到亲切而神奇。于是,我到处搜罗故事,也发现了不一样的小镇。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一个湖南人,应当生下来就能吃朝天椒?
将自己从家乡连根拔起,去异乡求学工作,慢慢地,在他乡的时间超过了在家乡的时间——对哪儿来说都是游子,这是我们这辈人的常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辣几乎成了家乡留在我身上的唯一印记,辣对我来说是一种提醒,自己不是没有根的人。辣,一度是我易得的家乡。 -
重阳是“宜于长久”“求寿”的节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别忘了登高
王维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脍炙人口,是重阳诗作中的代表。李白有一首不大出名的重阳诗作《九月十日即事》,也很有意思,“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苦的不是菊花酒,而是登高望远的思乡之情吧。客旅他乡的游子,酒杯中盛着乡愁。 -
认亲之后,追责“养父母”:困于追诉时效,陷于人情伦理
曹昕婕的维权,是想追责被拐哥哥的养母。但一年多追索下来,一直卡在“追诉时效已过”的法律难题之中。而更让人唏嘘的是,哥哥不仅坚决反对追责,还远走他乡。 “过去是纸质化办公,许多基层办事部门几乎难以留存二十多年前的立案材料。因此第一次报案的留底也无从查起,往往演变成家长和公检法部门各执一词的局面。” 与南方周末记者通电话时,李义芳说,只希望入土之前见一眼刘兰华。“我现在没有身份证,没有养老金,也没有医保。为了寻找刘兰华,我已经付出了一辈子。”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7日《南方周末》) -
美国没有小镇做题家,但有“985废物”:华东师大教授田雷的中美教育观察
如果有一类学生因为无法融入大学环境而无法获得高等教育的收益,我觉得这是特别大的教育不平等。 我在班里做了一个调研,想弄清楚有多少人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结果是在五十多个人里,第一代大学生的比例超过百分之六十。 (在美国)有的没上过大学的家长听闻孩子要远赴他乡上大学,第一个反应甚至是“你要抛弃我们”。如果将场景移到中国,更可能的情况是,如果你能考上清华北大或任何一所985,父母砸锅卖铁,甚至举全村之力也要供你上学。 -
《我在他乡挺好的》:“最重要的不是打拼,而是生活”
许言是李漠在现实中常见的那种年轻女孩,恋爱脑、喜欢买买买,但他想通过许言表达的是,她并非陷入虚荣和物质,而是她并不清楚什么能带来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