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请回答:科幻能否跟上现实的魔幻
围绕现代性的想象与反思,在中国科幻文学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绵延。2023年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人们讨论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及通讯、人类在新技术环境下生活的意义……中外与会者普遍关注的依然是现代性的问题。 “到现在,现实跟科幻确实有一个竞争的关系。”作家韩松说。面对陌生与惊奇层出不穷的世界,今天的科幻创作能否跟上现实的变化? -
当世界科幻大会来到中国:“许多超出以往经历的东西”
“对于美国的科幻作品来说,很多读者都是灰头发,也就是中老年人才会读科幻作品,但是中国相反,年轻人更喜欢科幻作品。这是我的困惑,是什么让中国年轻人喜欢科幻?”罗伯特·索耶在成都提出了这个问题。 “看到你们把科幻变成产业,感到非常震惊”,加拿大科幻作家罗伯特·索耶表示,在北美做这些事情的可能是出版商,科幻就是随意的、漫无目的的、没有长期规划的一个事业。” “它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种基于创造者社区的精神,每一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创造者。这是文化传统赋予它的东西,不是能够随便取代或复制的。” -
科幻人姚海军:选择申幻后,我们没考虑过放弃、延后丨抉择2021
姚海军,中国申办世界科幻大会团队负责人。2021年,他决定坚持“申幻”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30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抉择) -
“中国几代科幻迷的梦想要实现了” 世界科幻大会来到成都
大会最重磅的环节是“雨果奖”的颁发。从1953年第11届费城大会开始,科幻大会选出年度雨果奖的获奖者,这成为全球科幻小说领域最悠久、最重要的奖项。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获得最佳长篇小说奖;2016年,郝景芳的作品获得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今天的国际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世界正在撕裂,科幻文学是一直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描述,关注的是人类整体,描述的未来很多时候是人类共同的挑战,所以科幻能够成为一种很有效的粘合剂,粘合似乎日渐破碎的世界。” -
科幻大片将有科学顾问?十余位各国科学家参加2020中国科幻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