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诺奖得主古尔纳:“我们谈论的不是过去,而是仍在继续着的东西”
“这是一种连接历史的方式,殖民主义以这种方式又回到了欧洲,并继续下去,我只是做了这种过去与现实的连接,我们谈论的不是过去,而是仍然在继续着的东西,它仍然需要被理解。” “我自己不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我一般都很乐观,但同时我也认为一个人应该看看这个世界,看看哪里是荒谬的,哪里是自欺欺人的。” 他的人物往往背井离乡,被疏远,不受欢迎,令人感觉他们的心中有着对世界的怨恨。 -
大理古村传奇:诺邓火腿缚着泥巴卖
大理云龙县的诺邓古村,虽然偏远,却是历史上崇文重教的科举村,也是记载井盐历史的活标本,而它,最为著名的还数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盐泥火腿。 -
被毁的古荔枝树——有了鉴定报告,却未等到古树“身份证”
当快速城市化建设遇上宁静的田园牧歌,百年古树遭遇了悲剧。 村民朱梦和乡亲们希望通过办理“古树身份证”,改写这片土地的命运。他们顺利地拿到了盖着红章的专业机构鉴定,确认地块上有多棵超百年的荔枝树。遗憾的是,2020年夏天,仍有古树在超范围采伐中被毁坏、迁移。 如今,黄埔区住建局给古树挂上了临时性标识牌。树边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有人员24小时值班值守,每日上报情况。 古树鉴定到挂牌之间的行政手续非常繁琐,时间跨度“很难估计”。让朱梦和环保人士难以释怀的是,如果古树能及时登记造册挂牌,或许就能逃脱厄运。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10日《南方周末》) -
“茶叶第一股”背后:普洱茶的山头与江湖
两家准备上市的茶企中,只做普洱茶的澜沧古茶2017-2019年间的毛利率高达65.56%、64.03%、61.94%,几乎是囊括各大茶类的中茶的2倍。 “我们一年就工作做春茶的3个月,其余时间休息。”盛产普洱的老班章村村民,一家人年收入在200万以上完全没问题。村口甚至专门开设了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给村民存钱。 “7542、7581、8613……”迈入2010年后,在芳村茶叶市场里,这些茶叶编码宛如股票代码,被反复“叫卖”着。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27日《南方周末》) -
眼睛在旅行丨晨雾中的婺源
11月上旬,正值立冬时节,晨雾频频于江西婺源的粉墙黛瓦之中弥散开来,晕染成一幅水墨画卷。晨曦照耀着薄雾,这个徽州古村在一霎那宛如仙境,令人流连忘返。 -
“古着”在北京
“设计师们一直在过去的时光中寻找灵感,现在有很多品牌恰恰是在模仿过去的风格。”这或许点出了“古着”迷们心里的共鸣。 -
在深海古菌中寻找生命起源
地球上存在着两大生物圈:一个是我们所熟知的由光合作用维持的地表生物圈,另一个则是存在于地球深部由化能作用支持的“黑暗生物圈”。科学家认为,这些隶属于黑暗生物圈的众多古菌,有可能与地球上复杂生命的起源有关。 -
人工智能将统治地球?
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可能并不是自然进化的生物,而是某种人工智能。现在,一个叫尤金·古特曼的机器人第一次通过了图灵试验,被当成真实的、13岁的乌克兰男孩。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 -
二十世纪的三种疑古著作
疑古意味着自绝于大多数,意味着远离科研经费。反疑古则是随大流。史学家习惯用才、学、识三个方面评价一个史学家地位的高低。像顾颉刚、郭沫若、陈寅恪那样才、学、识俱佳的天才更是凤毛麟角。钱穆、石泉稍逊,但绝对是第一流的人物。中国的疑古史学著作虽然少之又少,但是有顾颉刚、钱穆、石泉三位一脉相承,也算是学术界的佳话。 -
保利“走巷中国”,寻迹中国城市历史印记
“字正腔圆的北京胡同,/安逸闲适的成都古巷,/青瓦白墙的江南水巷,/每个城市,/每个地域,/演绎着巷子的不同风韵,/40城迹采风,/与你分享那一条条烙着历史的巷子。/老照片、旧物件,/巷里人,忆往昔,/找寻最温暖的感动,/感受最难忘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