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家基金管理公司全球布局,谁站稳在风口上?|2024年度“金标杆”
21家大规模基金管理公司和6家中等规模基金管理公司被纳入此次测评范围。两者旗下符合测评标准的混合型基金数量合计为94只。 在海外主要指数大幅增长的背景下,半数被测评公司旗下被测评基金的收益率不及基准指数收益率。 无论是何种规模,不同被测评公司之间的净量级和单位净值变化率均存在较大分化度。 -
扎推上市,保险界“水滴”们的故事为何不再动人?
目前尚在运营的保险科技公司无论从服务对象to A(代理人),to B(企业)还是to C(消费者),营收来源均较单一。 资本变现驱动是保险科技公司上市潮起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风投会在5至7年左右退出,而这些公司大多成立已超7年。 虽宣称“科技”底色,但已上市或未上市保险科技公司的科技和销售双投入呈现失衡状态,大多数公司的销售投入占比高于科技投入。 上市后的股价表现亦反映了市场对保险科技公司的预期。水滴公司股价已不足上市时的十分之一,而且水滴并非个例。 -
89家基金公司2041只债基,谁跑赢谁跑输?|2024年度“金标杆”
在债市回调期,大型基金管理公司前三名旗下债基均展现出超越同类的风控水平和收益能力,回撤幅度明显低于同行。 排名靠后的大型基金管理公司均存在债基数量较多但超额收益债基较少的共性。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突出。如博时基金管理公司存在一个基金经理掌管9-13只债基的情况。 排名靠前的基金管理公司同时具备基金资产净值增速较快和超额收益债基较多的特征,排名靠后的基金管理公司则呈现基金资产净值增速较慢和超额收益债基较少的共性。 -
专题
2024年“金标杆—中国新金融竞争力榜”
-
20家寿险公司,谁的财富管理能力更令投保人满意?|2024年度“金标杆”
对于影响较大的三级指标,比如风险管理能力中“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等作为监测指标,意义重大,更新频次亦更高,因而采用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最新数据,更反映真实情况。 20家寿险公司在投资管理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得分方面均较初榜有所提升,综合退保率明显下降。 20家寿险公司对养老金融业务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产品创新和渠道建设方面步伐加快。 -
57家超百亿级基金公司,谁家股票型基金是“时间的玫瑰”?|2024年度“金标杆”
为应对市场迭变并契合监管取向,对“公募基金损益榜”(初榜)的测评时间段和“超额收益净量级估值体系”进行微调,并以管理规模为轴对测评机构进行分类,同时增加测评规模较大的混合类基金。 大规模基金管理公司股票型基金损益榜显示,建信基金、招商基金和景顺长城位列前三。前两者为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这打破了外界对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擅长投债而不精于股票投研的认知。 大规模基金管理公司在7年期和5年期的测评范围内业绩表现较好,但在3年期的测评范围内表现较差。“越大超好”的说法并不成立。公募基金“一哥”易方达排名掉出前十名。 -
35家险企,谁更倾心于绿色金融?|2024年度“金标杆”
寿险业“绿色金融榜”显示,寿险公司重视绿色投资。中国人寿反超平安人寿,跃居第一。 绿色保险保费增幅远低于赔付支出增长。 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更加精准的风险评估、更个性化的差别化保险费率已势在必行。 -
35家险企,哪家长线赔付能力更强?|2024年度“金标杆”
采取“奖优不罚劣”和“极值加权百分化”计分规则,测评对象之间差距被放大,更契合榜单“优中选优”设计初衷。 平安人寿、中国人寿领跑寿险业,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则在产险市场优势明显。 业绩回暖是行业普遍现象。新业务价值率上升是寿险业业绩回暖关键。在行业综合赔付率同比上升的情况下,财险业“报行合一”成果显现,行业费用率压降带动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 -
43家银行,谁是普惠金融领头羊?|2024年度“金标杆”
国有大行仍是金融服务民生的中流砥柱。工农中建和邮储五大国有银行占据总榜单十强的半壁江山。 约一半的受测评银行得分相当接近,排名竞争激烈。在客观定量指标体系下,银行间的比拼往往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才分高下。 7家中小银行因得分低于10分而位于榜尾,其中包括2家城商行和5家农商行,普惠金融得分排名与其规模排名基本相似。 成效与问题并存,深度和广度与挤压同在。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客户数环比减少约6万户,历史上首次出现下降。 -
43家银行,谁在科技金融领域独辟蹊径?|2024年度“金标杆”
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包揽前十。少数城农商行独辟蹊径。 因商业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的挑战较大,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更注重线下实地走访调研,先后奔赴苏州、深圳和浙江等地,深度访谈金融监管机构、商业银行、政府相关部门和科技企业等。 商业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仍面临诸多堵点和难点,期待更多政策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