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干部的仕途
2010年,中组部组织了66名中央司局级干部到地方任职。同时中央也从地方选拔了63名厅级干部到部委任职。第一批66名“空降”干部中,目前已有13人升任副部级,其中10人是重新回到本系统获得提拔,当中8人是回京提拔。而63名到中央任职的地方官中,提拔为副部级的有4名,大多数尚在原岗位。
责任编辑:李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10年的66名“空降”干部中,目前已有13人升任副部级。其中2013年是这批干部的收获之年,在地方工作三年后,这一年共有10人升任副部级。
2010年,中组部组织了66名中央司局级干部到地方任职,与“挂职”不同,“任职”干部的档案、工资关系都全部调走,成为真正的地方干部。同时中央也从地方选拔了63名厅级干部到部委任职。此后中组部在2011年、2012年又组织了两批干部双向交流。
第一批66名空降干部中,南方周末记者通过公开渠道统计到61人的信息,至少有13人已官至副部级。未晋级的官员中,大多也在平级调动中获提拔、重用。而63名到中央任职的干部中,提拔为副部级的有4名,大多数尚在原岗位。
这些交流干部的仕途,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京官赴任地方,地方官进京任职,仕途进步的快慢有何不同,有何不同的政途路径?
“宰相必起于州郡”
2010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时任中组部长李源潮的一篇讲话“领导干部要从基层来到基层去”。讲话提到,干部队伍中“三门”(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衙门)干部多、基层经验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根据2009年中组部一项统计,中央机关司局级干部中,来自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高达44.6%。
李源潮引用了古语“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说明基层经验的重要性。之后中组部决定各中央机关派出60名正局级干部到地方任职锻炼,同时也从地方挑选60名正局级官员赴京交流任职。
经过差额选拔,最终确定66名局级干部调任地方,担任副省级城市常委、副市长,省直部门正职,地市党政正职、副职等。
担任部门领导的,基本要“专业对口”。如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郭运德调任天津市文广局长,国家安监总局四司司长杨富调任广东安监局长,国防科工局总工吴忠琼调任辽宁科技厅厅长。
更多的&ld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