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京津冀一体化专题】总书记出面后,京津冀“茅塞顿开” 保定成为“畿辅节点”背后的秘密

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在30年的博弈中,从未将保定放置如此重要的地位。这一次,为什么是保定?“保定先期报了一个方案给中财办,行政副中心这个概念是保定自己的构想。本来方案尚在讨论中,媒体报道后,保定比较被动。”

责任编辑:李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保定,艳阳高照,两个看房人正午在某楼盘的户外广告牌下休息。 (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图)

“京津冀三方协作的本质是天津和北京的关系协调。”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天津是经济中心,两个核心如何协调发展?

“我说你知道北京和河北是什么关系吗?是情敌关系啊!”

“保定先期报了一个方案给中财办,行政副中心这个概念是保定自己的构想。本来方案尚在讨论中,媒体报道后,保定比较被动。”

半个月来,一直默默无闻的河北中等城市——保定,一夜间陷入了舆论中心。先是成为北京“政治副中心”的传闻,紧接着在2014年3月26日,《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明确保定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等功能疏解,并将保定定位为“畿辅节点城市”。

京津冀一体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然而,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在30年的博弈中,从未将保定放置如此重要的地位。这一次,为什么是保定?

“京津冀合作”提法几经变化

早在1982年,“首都圈”概念就出现在《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当时“首都圈”由两个圈层组成:内圈是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省的唐山、廊坊和秦皇岛三市;外圈则包括河北的承德、张家口、保定和沧州。

往后的十年时间里,三地并没有展开实质性合作。直到1994年,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划定后,国家计委首次提出打造环渤海经济圈的规划,覆盖四省二市一区。四省是河北、山东、山西和辽宁,二市即是天津和北京,一区则是内蒙古的中部地区。

国家层面之所以重视环渤海地区,在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看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离首都非常远,不能直接给首都带来非常大的经济利益。”此外这两个地区发展使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影响到政治的稳固。”

但“环渤海经济圈”并没有让周围省市自发展开合作,与长三角不同,“环渤海经济圈”之间要素互补性和产业衔接都很缺乏,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戴宏伟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这几个省市“我离开你也能进行经济发展,相互竞争更多”。比如河北、辽宁、山东农业都不错,工业都有自己的钢铁和机械工业,“它们产业结构趋同,没法合作”。

“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悄无声息几年后,2001年,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主持的“大北京规划”——《京津冀地区城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