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精选】大唐教坊
最初由国家供养的成规模成建制的文艺团体应该属唐代的教坊。它是和帝王专制的国家制度相统一的。教坊集中了大量的演奏、歌舞、杂技、俳优等各种表演人才,主要是为了满足帝王及宫中贵戚们游宴娱乐等奢靡生活的需要,一些才貌超群的女伎还成为帝王的性奴。
最初由国家供养的成规模成建制的文艺团体应该属唐代的教坊。它是和帝王专制的国家制度相统一的。教坊之设,为的是管理俳优、杂技等俗乐,所谓俗乐也就是来自民间和各民族的歌舞百戏。教坊集中了大量的演奏、歌舞、杂技、俳优等各种表演人才,主要是为了满足帝王及宫中贵戚们游宴娱乐等奢靡生活的需要,一些才貌超群的女伎还成为帝王的性奴。据唐人段安节记载,唐代宫廷中大约有从事文艺工作的乐工五千余人,其中有一千五百余人是从事俗乐的,也就是教坊中人。“计司每月请料,于乐寺给散。太乐署在寺院之东,令一,丞一。鼓吹署在寺门之西,令一,丞一。”此“寺”非佛家寺院之“寺”,乃是国家管理礼乐制度的太常寺。显然,这批人有专门的官署(太乐署、鼓吹署)管理,并且吃的是国家俸禄,每月按时发放钱粮,算是国家设置的“事业单位”。唐代教坊还有别的称呼,如“宜春院”,这是专门蓄养女伎的地方(这个名字后来被代称妓院);如“梨园”,据《旧唐书·中宗本纪》:玄宗曾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和宫女数百人于梨园学歌舞,有时还亲加教正,这批人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也称“梨园弟子”。唐代长安城内有梨园新院,成为这批被皇帝遴选出来的男女歌舞演员演习艺术,起居生活的地方。本来在教坊中,坐部伎的地位就高于立部伎,又被选入梨园,自然感到荣耀,所谓“皇帝梨园弟子”想来是这批人用以骄人的自我炫耀(后世将戏班称为梨园,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子弟,其源于此)。但是不久,这批梨园弟子“旋抽入教坊”,也就归入教坊统一管理了。
教坊设立于公元七一四年,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做皇帝的第二年即开元二年。教坊设立的过程有一个故事,可以看出李隆基这个新皇帝任性而为的性格。崔令钦,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人,和唐玄宗应属同代人。他在朝廷曾任左金吾仓曹这样不大不小的官,由于职务相关,他接触到很多在教坊中供职的人,天宝乱后,他流寓江南,写了一部《教坊记》,这是有关唐代教坊最为原始可靠的材料。虽然所记大多为佚闻琐事,但吉光片羽,也弥足珍贵了。他在《教坊记序》中说:当年李隆基当太子时,就有一部散乐班子,“蕺定妖氛,颇藉其力”。看来,这批人不止搞歌舞俳优之戏,必定有心腹之人,参与了政治活动,对他夺得大位出了很多力。因此,他当了皇帝后,对这批人仍很信重宠爱,偷偷关照他们。有一次,他在九曲这个地方检阅欣赏太常寺乐舞的表演。太常这个机关的头儿本属九卿之一,在汉景帝时不仅掌管宗庙祭祀礼仪,还兼选试博士,地位很高。到了唐代,它只掌礼乐、郊庙、社稷等礼仪事务了,地位已不如前。“凡戏辄分两朋,以判优劣,则人心竞勇,谓之热戏。”原来,这样的场合,是需要两伙人同时表演,有了竞争,才有勇气和热情,所以,光是太常寺掌管的乐伎表演不行,得找对手来参与“热戏”。于是,玄宗下诏,召他原来当太子时宁王主蕃邸的那伙散乐班子的人前来比赛。太常寺卿名叫姜晦,他是宫中原来最受宠的“嬖人”楚公皎的弟弟。楚公皎或许只在先皇那里受宠,新皇帝李隆基并不怎么待见他,所以对姜晦也谈不上什么好感。因为新皇帝检阅,姜晦和楚公皎要使出浑身解数,博个好印象,于是亲自“押乐以进”。开头,是李隆基当太子时最为宠爱的散乐班子的人登场,“一伎戴百尺幢,鼓舞而进”。从记载看,表演的似乎是后世“抖空竹”的杂技。太常寺这边的人见了,有些犹豫,因为这是皇帝当太子时的人,不好与其争锋竞胜,最好雌伏自抑,甘拜下风。但既为“热戏”,总要争个高低,才叫皇帝高兴。于是,情急之下,太常寺这边的人比那边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