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罕见暖冬

“气候变化正在深刻影响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影响遍及全球每一个家庭,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这个冬天太诡异,候鸟懒得南飞,狗熊忘了冬眠,往昔万里飘雪的北国城市长春降雪量只有平常的十分之一,以至于亚冬会不得不实施人工造雪和人工降雪。2月5日,北京的最高气温蹿升至16摄氏度,创下这个城市自1840年有气象资料以来历史同期的最高纪录。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说,从去年12月1日至今年2月11日统计的结果看,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5摄氏度,仅次于1998/1999年的那个冬天,东北地区更是过上了自1951年以来最暖的冬天。
  据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已经制订完成,并已得到国务院批准,即将对外发布。


“亚冬会不下雪,这还像亚冬会吗?”
  2月10日,吉林省吉林市北大湖雪场。一个个戴头盔、着墨镜、踏滑板的滑雪爱好者在雪地上自由地驰骋。就在6天前,在这里进行滑雪比赛的第6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刚刚闭幕。
  在这些滑雪爱好者不会注意的雪场角落里,并排着一队像枪炮一样的红色机器。如果没有这些机器,不仅滑雪爱好者们将不可能享受到滑雪乐趣,甚至于本届亚冬会也将无法顺利地进行雪上运动。它们是造雪机,北大湖雪场2 / 3以上的雪皆由它制造而生。在今年,一向在中国以寒冷著称的东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暖冬,以及前所未有的缺雪。
  据吉林市气象局公布的信息,北大湖雪场所在的吉林市区域,降雪比往年少了三分之二。而花了近一个月辛辛苦苦人造出来的29厘米厚度的雪,到开赛前夕,竟然因天气温度过高,一度减少到了19厘米。
  “四年前筹备亚冬会时,谁会想到,我们会遇到这样温暖的冬天?”亚冬会组委会的一位官员感叹。据这位官员介绍,在东三省的雪场中,吉林的雪是最受国内滑雪比赛追捧的,黑龙江冷而使雪过硬,辽宁因为暖而使雪过软,吉林的雪恰好软硬适中。所以,许多重大雪上运动钟爱吉林。
  北大湖雪场因此而有着值得夸耀的历史,据雪场场长李在阳介绍,第八、九届冬运会就在这里举行。十多年前举行冬运会,雪场完全靠自然雪就够了。但后来,天气越来越暖和,降雪亦逐年减少,仅仅“靠天吃饭”根本成就不了一流雪场。在本次亚冬会之前,北大湖雪场就已购进8台炮式造雪机,为确保本届亚冬会的顺利举行,又购进了9台炮式、20杆枪和一台塔式造雪机。一台炮式造雪机的价格约为20万元左右。
  “我们整整造了一个月的雪,常常通宵作业,除了天气实在太暖和造不出雪时停一停之外。”场长李在阳回忆。据他介绍,人工雪的造价不菲,大约需要30元 / 立方米,而该雪场的人造雪面积达26万立方米,造价在几百万元以上。
  其实当时的雪场中也并非没有“自然降雪”。1月5日,吉林市气象局向厚云层发射了34枚火箭弹进行人工增雪,使北大湖滑雪场降水量达9.8毫米,为各赛道的积雪深度增加了17厘米,这样的人工降雪大约占雪场的1 / 3。
  但吉林市气象局的这场人工增雪动作,并没有缓解本届亚冬会主会场城市长春市的缺雪困境,这次人工增雪,只给长春市带来1毫米多点的降水,没几天就化了。
  “比赛前,我们一直在等,希望老天下场大雪,增加点气氛,可老天爷像是和谁叫上劲了,直到1月28日开幕时,也没有下雪。”组委会副秘书长何泉秀回忆。
  直到1月28日,长春市冬季降雪量为建国后历年平均值的12%。气温也比常年同期高了整整5摄氏度!这是1959年以来的冬季最高温。
  长春市气象局和吉林省气象局公布的这些数据,长春市民有切身感受。比赛前的1月26日是农历腊八,长春市的气温却温暖如春,最高气温达零下2摄氏度,人们抛开了厚重的羽绒服,有女孩还穿起了裙子。66岁的靖大娘说:“这是这辈子遇到的最暖和的腊八了,这气候太反常。”
  不过,这样的“高温”并没有使一直盼着下雪的亚冬会组委会手足失措。“我们对可能到来的暖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开赛前早已做好了人工降雪和清雪的预案。”组委会副秘书长何泉秀介绍。吉林省政府的态度很明确,如果比赛时不下雪,就人工降雪,要给亚冬会营造一个冰雪世界的感觉,“亚冬会不下雪,这还像亚冬会吗?”
  1月29日上午,亚冬会开幕的第二天,老天爷终于撒下了一把小雪。组委会当即按照预案,要求长春市气象局实行人工增雪。
  当日上午十点,第一枚气象火箭射向云层。“人工增雪对我们气象局来说是第一次,所以当时有些紧张。”长春市气象局副局长杨志东回忆?熏他们需要把握好发射火箭的艺术,打少了不起作用,打多了会消解降雪云层,并且还要不偏不倚地让火箭在云层内部旋转。“我们真是有点着急,结果一下子打了二十多枚。”杨志东说。
  大雪洋洋洒洒,心情不错的泰国冰球教练带队员堆起了雪人,香港滑冰联盟会长叶小燕连说“很开心”。到了下午四点,组委会副秘书长何泉秀给气象局副局长杨志东打电话:“雪下够了,你们赶快让老天爷停下来。”杨志东立即组织发射多枚火箭,消解降雪云层,这才让雪停了下来。
  这一场人工增雪运动共打了31枚火箭,降水量达2.3毫米,在气象学上已经算是一场中雪了。
  但杨志东说,这并不表明“我们想让老天下雪就能下雪”,发射火箭只是在原来降雪的基础上增加降雪而已,所以在气象学上,这不叫降雪,而叫增雪。“人类对天候变化的控制,其实是极其渺小、无力和微不足道的。”


这个冬天有点怪
  不仅仅是一向以寒冷著称的中国东北出现了气候反常,在北京、南京和广州,在美国纽约和欧洲大陆,前所未有的暖冬正在成为这个冬天里最为热门的话题。
  2月2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巴黎发出迄今最为严厉的警告:过去100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升高约0.74摄氏度,到2010年则可能继续升高1.1至6.4摄氏度,全球变暖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在科学界,全球变暖早已不是什么秘密。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发布的那份决策者摘要就称,自1850年有仪器观测记录以来,12个最暖年份中的11个发生在1995年之后。IPCC是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机构,下设三个工作组,分别评估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影响和对策。
  去年年底,科技部、气象局等6个部门也联合发布了中国的第一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该报告指出,过去100年中国的升温幅度为0.5至0.8摄氏度,到2050年则可能再升高2.3到3.3摄氏度。
  对许多原本不了解气候变化的公众而言,诡异无比的暖冬终于带来了最为直观的感受。
除了吉林因降雪减少而一度给亚冬会造成“困扰”之外,北京的降雪也姗姗来迟,直到去年的倒数第二天才飘落下来。2月5日,北京的最高气温蹿升至16度,创下这个城市自1840年有气象资料以来历史同期的最高纪录。59岁的农业气象专家林而达说:“我在北京长大,小时候北京冬天温度可以低至零下20多摄氏度,但现在已经多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更是直到今年1月10日,雪花才吝啬地飘舞了十多分钟,纽约人也总算盼来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降雪。自1878年该市有气象记录以来,这是降雪最迟的一次。
  这个冬天诡异的怪事还有很多:有的候鸟懒得南飞,许多狗熊忘了冬眠……
  在科学家精确的眼光看来,这个冬天是否属于暖冬尚需等到本月底才能做出判断。如果某年某地的整个冬季,即上年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值,可称为暖冬。
  不过,这个冬天确实比较暖。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说,从去年12月1日至今年2月11日统计的结果看,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5度,仅次于1998/1999年的那个冬天,东北地区更是过上了自1951年以来最暖的冬天,其中黑龙江偏高达3.9度之多。
  林而达上周参加了人民网的在线访谈。有网友提到,一篇报道称“牛屁是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他当时回答说,“这是一个通俗形象的说法,养牛排放的甲烷确实是一种温室气体,可以造成全球变暖,目前估计其贡献大致在3%到5%。”
  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并不是牛羊,而是养殖牛羊的人类。IPCC第一工作组最新发布的决策者摘要说,近50年来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很可能”是工业革命以来人为温室气体的增加所致。参与IPCC此次报告撰写的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解释说,“很可能”意味着90%以上的可能性,而IPCC在2001年发布上一次评估报告时的认识水平是“可能”,即66%以上的可能性。
  从“可能”到“很可能”,不过是一字之差,却反映出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更深入的理解。尽管气候变化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
越来越真实的威胁
  “这个冬天吉林的缺雪,是东北气候进一步向暖干发展的征兆。”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廉毅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和北半球明显变暖的区域之一。
  廉毅对东北变暖所产生的威胁有持续的研究。变暖首先会导致降水减少,东北地区平均降水降雪下降严重,有的地方已下降了一半降水量。东北地区降水线性减少较显著的地区,气候变化以暖干倾向为主。东北区西部中段和南段的荒漠化亦在扩大,绿色植皮明显下降。
  据他的调查,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变暖保证了东北粮食单产的持续增长。但是,自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增温对粮食增产的作用开始变得不明显,降水量的多寡成了决定因素。
  在体育比赛中,破纪录无疑是一件难事。在气象领域,破纪录却似乎是家常便饭。
  去年夏天,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约60米/秒),是自1949年建国以来登陆中国大陆的最强台风,比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登陆美国时中心最大风力还强。重庆遭遇百年大旱,38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长达21天,当地百姓饱受煎熬。
  目前,科学家还很难判断台风、高温干旱等事件与全球变暖究竟有多大关系。不过,罗勇研究员说,“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这类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强度都会增加”。
  除了极端气象事件以外,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等也十分令人忧虑。
  在中太平洋南部的小岛国图瓦卢,电影《未来水世界》所预言的噩梦已经出现。2001年11月,该国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不得不开始举国移民新西兰。图瓦卢将因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消失的国家。
  图瓦卢的命运完全可能降临在中国一些沿海地区。1月12日,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6年中国海平面通报》称,中国海平面继续呈总体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每年2.5毫米,高于全球平均值。海平面上升的速率还在不断加快。IPCC最新发布的决策者摘要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升高幅度在18至59厘米之间。
  气候变化还可能影响到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粮食安全即为一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林而达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30年中国的农业生产能力可能因气候变化而下降5%到10%。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粮食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未来20多年,中国粮食生产的任务非常艰巨,”林而达研究员说,“除了多生产1亿吨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还要多生产3000万到5000万吨来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陆日宇研究员介绍,尽管布什政府至今拒绝加入《京都议定书》并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但美国国内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另有盘算。
  在电影《后天》中,由于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气候发生突变,人类陷入世界末日的恐怖灾难中。这与美国国防部此前提交给白宫的“秘密”报告《气候突变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所预测的情景非常相似。由此可见,美国其实相当重视气候变化的威胁。
  布什政府在IPCC第一工作组报告发布的当天就称,美国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过去6年来在这一领域平均投入约每年50亿美元研究经费,并通过税收优惠措施鼓励新技术开发。“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如何减缓这种变化?”中国气象局局长、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2月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将建议,应当适当加强气候变化研究的投入”。
  加大研究投入,仅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之一。秦大河在新闻发布会上还说,他从当天早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中听到,温家宝总理在吉林考察一个油田时,登上钻塔发表讲话,其中有一句话令他印象深刻,“我们确实很需要石油,但是我们首先要节能降耗”。
  气候变化问题已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6月,叶笃正等8位院士联名上书中央,提议设立国家气候变化科学特别顾问组。这一建议得到积极回应。今年1月12日,丁一汇、潘家华等12位专家组成首届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被称为中央的“气候变化智囊团”。
  另据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已经制订完成,并已得到国务院批准,即将对外发布。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评价说:“这部国家方案将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根本性的政策基础,其意义非常重大。”
  这些天,加拿大环境科学家在白令海拍到的悲情一幕被国内外媒体多次提及:一对北极熊孤独地站在浮冰之上,茫然失措。由于气候变暖,浮冰离陆地越来越远,北极熊游到陆地需要消耗更多能量,其处境越来越危险。人类面临的处境与这对北极熊何其相似。
  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影响遍及全球每一个家庭,没有人能置身事外。陆日宇研究员说:“气候变化正在深刻影响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这些年来,暖冬一直是科学界的一大热闹话题。而2007年的这个异常的冬天,让公众对暖冬有了最为直观的感受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