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今天合格不等于以后合格 ——访国务院调水办首任主任张基尧

中国从没有哪项工程像南水北调,跨越如此多的省份,投入如此大的巨资,对国土生态体系影响如此之巨,求解如此深重的生存危机。当年的决策者张基尧仍坚持工程的必要性,“南水北调不是最科学的方案,但是比较合理可行的方案。”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廖钰娴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已完工,如今看不见工人施工身影。中线通水之后,能否一泓清水北送,仍待考验。 (CFP/图)

直接汇入丹江口水库的五条河流治理不容乐观,污水入库就直接污染了水源地。

一千四百多公里输水干线只要有一处漏水,万里长堤就毁于一旦。

并不存在南水北调单独的水价,不会出现通水后水价突然大涨。

在最初规划阶段,整个南水北调工程预计投资1240亿,现在东中线一期工程恐怕要达到3000亿。

南水北调办主要职责是协调,最难的也是协调,只要一方不同意,这事就干不成。

“我们将面临着工程质量、水质、调度的检验。需要历史来发‘合格证’,人民来发‘合格证’,自然规律来发‘合格证’。”

2013年9月25日,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调水办),68岁的张基尧摊开双手:“没有什么是不能说的,对人民群众一切都如实报告。”

他是国务院调水办第一任主任,2003年上任,7年后卸任,见证了这项跨世纪工程几乎所有的关键时刻。

2013年10月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历史性时刻:东线一期工程全线即将试通水,中线源头丹江口水库正式蓄水。

这是一项几乎与新中国同岁的跨世纪工程。它已年届一甲子。这也是一项囊括诸多“世界第一”的水利工程:规模最大、调水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技术难度无人出其右。

加上尚在论证的西线,我国水网将形成“四横三纵”总体格局,缓解北方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的供水危机,让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

张基尧形容如“怀胎十月,一朝分娩”,喜忧参半。喜的是,十年磨一剑,终见成效;忧的是,“孩子”是否健康,是否经得住历史检验。

他坦言“今天合格不等于以后合格”,如今依然是“一块大石头”压在身上。

回顾往事,张基尧说,工程最大的难处在于利益协调。他能做的是,一靠国家政策、领导支持;二凭一张“老脸”打动各方。

他也曾为丹江口水库数十万移民的迁徙而数度落泪,看到一家人跪在祖坟前告别,捧起一抔土装入小布袋里带走时,他说有撕心裂肺之痛。

但他坚持工程的必要性,“我当时曾给温家宝总理汇报时说,南水北调不是最科学的方案,但是比较合理可行的方案。”

张基尧现在是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面对外界对工程投资增加、水质污染、通水延期等种种质疑,他直言个中曲直,更坦陈对工程的诸多担忧。

张基尧 (CFP/图)

三个最大的担心

南方周末:南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Ashley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