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怀抱谁人知? ——严复和吕耀斗的仕途之路
光绪二十年底,天津道出缺,李鸿章推荐吕耀斗署理,次年二月,吕耀斗实授永定河道,此时距他进士及第,已经度过45个春秋。吕耀斗需要漫长地等待,作为他的下属,出过洋的严复,同样也需要等待,这是官场的规矩,不会因人而异。
责任编辑:刘小磊
光绪二十年底,天津道出缺,李鸿章推荐吕耀斗署理,次年二月,吕耀斗实授永定河道,此时距他进士及第,已经度过45个春秋。他的坎坷经历,亦是当时新旧交替时代官员的缩影。过去,人们常把中进士比作跳龙门。殊不知,即便跳过龙门,点了翰林,官场的道路依然崎岖难行,能跨过道员的人寥寥可数。吕耀斗需要漫长地等待,作为他的下属,出过洋的严复,同样也需要等待,这是官场的规矩,不会因人而异。
谁压制了严复
光绪五年(1879)夏天,严宗光(后改名严复)结束了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两年留学生活,乘舟归来,先在母校福建船政学堂工作,经陈宝琛举荐,于次年被李鸿章调往天津水师学堂执教,从此在该校服务了二十余年。
严复常常抱怨晋升缓慢。他后来因翻译西书名满天下,一些学者便想当然地认为,严复满怀爱国激情和专业知识,只因没有巴结李鸿章,才落得怀才不遇的境地。
谁有证据,是李鸿章压制了严复呢?
其实迄今没有找到,只是顺着严复的牢骚猜测而已。
关于严复在天津水师学堂的经历,他的公子严璩在《侯官严几道先生年谱》中称:“庚辰(1880),府君二十八岁。直督李文忠公经营北洋海军,特调府君至津,以为水师学堂总教习,盖即今教务长也。……而该学堂之组织及教授法,实由府君一人主之。”这句话,后来被解释成“事实上他担负了总办(校长)的责任”。
我从档案中发现,严复在天津水师学堂的前期任职,职务是洋文正教习。严复并没有担任过总教习。
严璩又说严复于1890年由“直督李公(鸿章)派为总办水师学堂”,也不对。因为从1887-1893年,天津水师学堂总办一直是吕耀斗,严复任总办是1893年底以后的事。
少有人知的吕耀斗
几十年来,研究严复的文章连篇累牍,却从来没有人关注过吕耀斗的身世和命运。要说晋升缓慢,这位老先生更加缓慢。只是绝大多数严复研究者,从来不知道吕耀斗其人其事。
那么,凭什么说严复的仕途被别人挤占了呢?这岂不很奇怪吗?
不奇怪,时下史学界研究历史人物,往往就是这么弄的。不作前后左右的细致考证,抓住几条材料就匆匆行文,过多地带上了后人的主观意见,这是研究中常见的通病。
我们先来说说吕耀斗的经历。
吕耀斗,字庭芷,号定子,江苏阳湖(今属常州)人。道光十年九月二十一日(1830年11月6日)出生,道光丙午乡试(1846)中举人,道光三十年庚戌科(1850)考中进士,与俞樾、徐桐、吴可读等人为同年,此时距严复出生,尚前四年,可见是出道甚早的科举才俊。翁同龢在同治五年(1867)的日记中,称他为“吕定子前辈”。翁同龢是咸丰六年丙辰科(1856)状元,与庚戌科之间还夹着咸丰二年壬子恩科、咸丰三年癸丑科两场会试。
宦海茫茫,大多数的进士们,金榜题名,只不过在题名碑中刻下一个令后世陌生的名字。
吕耀斗仕途的前半段也几乎默默无闻,当20岁的他春风得意地点上翰林,搬入京城去工作生活之后,便一路蹭蹬,直到同治九年(1870)底,才熬到功臣馆纂修的差事。他旋转即赴陕西,加入刘铭传铭军幕府。次年九月,刘铭传因病请假,离开军旅,吕耀斗需要重新寻找上岗机会。同治十年底,李鸿章又介绍他去山西巡抚鲍源深处做幕僚,但吕没有接受。当年夏天,他回到翰林院,重新补上功臣馆纂修。至光绪元年(1875),吕耀斗轮到文渊阁校理的闲差。
光绪三年夏,他听说陕西巡抚谭钟麟要上奏酌保驻陕铭军,便走李鸿章的后门,通过铭军统领刘盛休帮忙,将名字补入保奖名单,并在保举前先捐道员,从而争取由候选道保以分省补用的资格。此次保案,共有文职180余员,武职380余员,这么个庞大的保荐案中,本无吕耀斗的名字,好在他在铭军待过,通过李鸿章打招呼,居然就将名字添补进去了。
这年年底,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的陕甘总督左宗棠,奏请将吕耀斗和吴大瀓一起调往军营,称“吕耀斗志正行方,留心经世之学,臣虽未与谋面,得诸传说,窃重其人。……若发往臣军差遣,俾资历练,将来必可成才”。
奏上,奉上谕:“翰林院编修吕耀斗、吴大瀓,着各衙门饬令该员迅赴甘肃军营,交左宗棠差遣委用”,吕耀斗的本职,竟然还是编修,漫漫27年,全无进步。而吴大澂,是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中进士的后辈,他比吕耀斗进翰林院,足足要晚18年。
左宗棠其实不认识吕耀斗,这次调人是谁向左推荐的,有待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