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审的就是你!
没想到的是,荆轲与绿娘的情缘在审查时就被掐掉,秦始皇的问题虽然通过了审查,却遭到网友的批评,有的网站标题里甚至将这个电视剧称为“情色片”,张丰毅的表演也被有人批评为“太面”、“装嫩”。
电视剧《秦始皇》引发热议,帝王剧再次成为焦点。《秦始皇》是如何出炉的?经过了谁的、怎样的打磨?
“骆驼祥子”张丰毅与“唐明皇”刘威并肩梦回秦朝
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中央电视台1套专门辟出一个大致在午夜前后的时间段,播出电视剧《秦始皇》。
对于剧组主创来说,重要的是它终于播出了。早在2002年就买下二轮播映权的浙江经视也终于得以在2007年3月8日开播此剧。
导演阎建刚说:“当年央视给我们下任务的时候,定的播出时间是2002年后,央视1黄(“中央电视台1套黄金时间”的简称)。”剧组也如期完成任务。剧本创作用了大概两年,拍摄制作用了大概一年。但随后的等待却是5年。
5年间,阎建刚差不多年年都会接到修改意见,也接到过至少5次央视的排播通知。他按意见修改了,但央视并没有按通知的时间播出。
到底此剧的制作、播出为什么被一改再改?媒体和网友有诸多猜测,包括专家对秦始皇是不是吕不韦的私生子问题有争议、“女人戏”太多、血腥戏太多等几种说法。对此,编剧张敬坚定地说:“我认为媒体说的原因都不对。”
《秦始皇》是央视的命题大戏。总编剧张天民生前曾任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以下简称“剧中心”)主任;制片人靳雨生是剧中心最早任命的4位专职制片人之一,分管历史剧;编剧张敬是剧中心文学部编辑;导演阎建刚虽不是央视员工,但在《秦始皇》之前曾执导央视的《战国》。“中央台的审查标准是最严格的。我们在一开始就会警觉,不会去触犯界线。”阎建刚说。
那么真正的原因何在?几位主创的回答里有太多的“不清楚”和“不记得”。
广电总局审
张敬在《秦始皇》开拍两个月之后,改完剧本,脱离了剧组。这次播出时,他追着看了一遍,想看看后来到底改了什么地方,也猜测着为什么会拖了这么久才播。
他首先否定了“私生子”问题,因为:“当初的剧本和现在的播出,只有很微小的差别。我当初就是模糊处理。”
他所谓的“模糊处理”,指的是秦始皇的母亲赵姬临死前对吕不韦说:“他不是你的儿子。”这么处理是因为在剧本创作阶段,剧中心就已经邀请北大、北师大的历史学家做顾问,还去西安跟当地史学家座谈,他们都提出:关于秦始皇是否是私生子,史学界存在争议。张敬认为功课已经做足了。
他还注意到一个细节,《秦始皇》播出时,最后字幕里打的是“剧审字2003年002号”,他认为:“为什么从2003压到2007年?肯定不是审查问题了。”
他不知道的是,媒体关于这一点的报道并没有说错,还是审查问题。导演阎建刚证实:“2001-2003年,这个剧基本没有太大改动。2004年前后,广电总局提出再审,要我做比较多的修改。秦始皇是不是吕不韦私生子问题,也是那次才提出来的。审查意见认为我们给观众的感觉还是认定秦始皇是私生子。”
2004年,因为上一年的电视剧《走向共和》引起颇多争议,广电总局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审查小组”一分为二。此审片小组原本只审查涉及建党以后历史的影视作品,这一功能被“重大革命题材审查小组”继承,新成立的“重大历史题材审查小组”专门审查历史剧。同年,广电总局又专门设立电视剧管理司。
据靳雨生介绍,“重大历史题材审片小组”成立之后,央视1黄播出的历史剧必须送到这里审查,《秦始皇》成为第一个点名审查对象。
同样在那次审查里,还提出另外两条修改意见。一个是要求删减血腥场面,一个是要求删减荆轲的戏:“荆轲怎么可以和绿娘纠缠在一起?有损烈士形象。”
阎建刚认为完成这些修改并不难,因为本来这些情节所占篇幅也不多。他把影射秦始皇是私生子的台词尽量剪;把战争时血溅镜头的、活埋小孩的场景都剪掉;把荆轲与绿娘的故事删到不能再删;总共删掉的篇幅不到1集。
关于这番修改,阎建刚说得很轻松:“几天就修改完了。但是后面就没下文了。我就忙着拍别的戏了。”
张敬追看央视播出的版本,就发现了一处由于不知道哪次删减之后造成的明显“接不上茬”。秦始皇封禅之后让徐福出海寻仙访药。徐福提出的要求,既有军火器械,又有庄稼牲畜,还有童男童女。秦始皇质疑他是否打算在海外建立一个诸侯国,徐福被问得战战兢兢。
但是下一个镜头,秦始皇不仅从站姿变成坐姿,神情也顿时和蔼,让徐福好好出海。这中间被剪掉的,据张敬回忆,是秦始皇的一段台词,大意是:“你要真想建诸侯国,我也不怕,你只要记住你是代表大秦去创立的,就行了。我大秦以后还要去海外开疆辟土,你把外海都占领了才好了。”
张敬对自己的这段创作挺满意,认为这段话展现了秦始皇的气魄,也吻合最初剧中心为《秦始皇》定下的主题:“征服”。至于被删去的原因,他说:“因为好像有点大国沙文主义。好像我看过一次审片意见,提过这点。”
《太平天国》审得快
其实不仅是编剧张敬,连制片人和导演也一直对《秦始皇》的审查意见并不完全清楚。而在《秦始皇》之前,历史剧的审片会总是邀请主创人员到场。
靳雨生介绍,总局重审之后,第一次审查意见是以文字下达的。
“我们阅后感到问题涉及面既广泛也专业,绝大部分意见是对的。于是对照来文尽快修改后即呈上。同时还以为这颇似‘背靠背评奖’的重审的方式,大约是受制于时间仓促,诸事未备,只得先紧着史学家连看带说,所以未召唤《秦》剧主创参与其事,这也合乎情理。但此后长达数年的反复修改的审议过程,竟始终置个中人于门外,所提出的修改意见也简化为电话传达。转达者既非该管理部门,也非剧组的领导单位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或央视,而是《秦》剧摄制合作方的人员,意见也往往是每审每新,口径则忽松忽紧。这些新说法到底代表部门?专家?个人?一概不知。”靳雨生给记者的传真中写道。
他的文字是在接受完本报记者采访后,又深思熟虑多天才完成的。他愿意拿来与这一案例作为对比的,是他在《秦始皇》之前制作完成的《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的编剧是作家张笑天,他花了很长时间钻研这段历史。最初剧本反映的是当时史学界的一种新观点:批判地看待太平天国运动及其领袖洪秀全,认为洪秀全有品格缺陷,他所领导的这场运动加重当时的内患,将清军兵力引向南方,为英法联军在北方登陆创造条件。
张笑天的一稿完成后得到剧中心文学部的赞赏。但是靳雨生认为这个本子不合格:“故事确实写得挺好,大起大落的。但是把洪秀全定位成这样的人物,是不允许的。”
由于开拍在即,剧本来不及大修改,靳雨生只能让导演“把洪秀全掌权之前的坏事尽量删去,把杨秀清的有些功劳,往他身上挪一挪。杨秀清打胜仗、战略部署的功劳是洪秀全的,这也是历史事实。”
拍完之后,上级的审查意见印证了靳雨生的担忧。在审片会上,来了不少部局级官员,会开了4个多小时。他听人说,为一个电视剧开这么高级别的会,而且时间这么长,是“空前的”。
但是主持会议的官员却让靳雨生至今感念:“会议是交流、互动式的,气氛是轻松的。鉴于《太》剧已成‘熟版’,一致认为:修改方法,宜用‘减法’。但当与会者‘减兴’勃然时,他(官员)却每每左挡右拦,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道出不容置疑的理由。真格的信守承诺,如他落座后的开宗明义:‘我们是来理发的,不是砍头的。’”
事隔几年之后,当靳雨生接到《秦始皇》的重审意见,他推测:“《太平天国》重审后延缓了6个月即播出,《秦始皇》至少要拖5倍以上的时间。”为什么?他笑道:“因为这次重审负责人的职务低于那位决策者5级。”
“老干部”高明与“蛙女”宋佳激情在秦朝
剧组自审
《秦始皇》的宣传画册上印着靳雨生的一段话:“迄今的央视命题原创大型历史剧的创作,在相当大程度上是有悖于文学艺术各类目创作的规律和方法,这才是横亘面前的一座几乎无法逾越的难关,是最大的麻烦。凡身临其境的有心人一旦深入探究,即刻会惊诧这是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当记者把这段话念给编剧张敬听,他说:“说得好!”
靳雨生自己解释这个“有悖”,具体分两方面:“一是命题作文让创作者一开始没有创作激情。再一个,两个小时的电影、话剧,要成为精品都需要10年琢磨,更何况几十小时的电视剧?但是我这里没这么多时间也没这么多钱。”
张敬作为编剧,理解主要偏向第一个方面。他说:“作家良心的动机和命题的动机很相悖。要想能让上面满意,能出炉,非常难。不得不做一些妥协、牺牲。”
不过在写《秦始皇》时,张敬并没觉得太困难。一是因为在剧中心工作多年,已经了解如何才能做到央视要求的“思想性、艺术性、可看性,三性统一”。二是因为,当时他已到不惑之年,他说:“这时我才有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对妥协做一种权衡,让自己和出品方都能接受。如果年轻点,我可能就写不了这种命题作文。”
比起妥协的困难,更困扰张敬的是编剧技巧上的欠缺。《秦始皇》是他第一次写历史剧。这个任务交给他,与当时剧中心的运作机制有一定关系。这一机制规定,剧中心制作的电视剧,剧本由文学部负责,拍摄制作由生产部负责,制片人和导演都无权选择编剧。
1999年,张敬完成的第一稿就被靳雨生批评为“血脉不通”。导演阎建刚也认为,这个剧本“是比较传统的创作思维指导下写出来的东西。有点像英雄的编年史。史料很翔实,但是故事层面不好看”。
制作《秦始皇》时,阎建刚的“第一目标就是收视率”。在他看来,要有好收视率,“剧本必须扎实,戏剧化冲突必须有力。一集45分钟里,最起码要有7-10个事件,才能抓住观众注意力。否则观众手里的遥控器就会不停活动。”
剧本还需要大幅修改,但中央台当时布置的任务是把此剧作为新世纪央视第一部大型历史剧,2000年开拍,2001年完成制作。
2000年7月开机时,剧本只改出了大概20集,剩下的打算边拍边改。事实证明,此路不通。最后,在导演、演员的强烈要求下,剧组决定停机两个月,阎建刚自己修改剧本。
靳雨生在给《秦始皇》的寄语里,引用吕不韦对嬴政的寄望说:“能忍人所不能忍,能苦人所不能苦,能为人所不能为。”
《还珠格格》中的丫鬟范冰冰在《秦始皇》中出演公主阿若
观众群审
最后完成的电视剧,阎建刚认为达到“三性统一”,特别在“可看性”上与《战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观众定位从“几十个专家”变成“央视1黄”覆盖全球的“大众”, 秦始皇的形象也从《战国》里有些神经质变成了《秦始皇》里的健康且阳刚。阎建刚说:“《秦始皇》不是拍给战国时的人看的,我是给今天的观众看的。我要让他们看病态吗?不能。我不会把秦始皇定位成一个病态的、暴戾的、怪异的,甚至带有人格分裂特征的帝王。我一定要让他们看一种精神,看秦始皇身上的英雄精神。”
说这番话时,阎建刚像个话剧演员一般,抑扬顿挫,印证了张敬的说法:“阎建刚学话剧出身,喜欢激昂的台词。”张敬在编剧的时候,也刻意模仿莎士比亚,设计了一些类似内心独白的台词。
不过这些台词,后来被阎建刚删改了不少,他的基本原则还是要拉近与“今天观众”的距离,尽量让台词口语化,文言台词也尽量改成“标准的普通话”。出于同样的考虑,他让张丰毅往平实里演,还增加了一些小幽默以“亲民”。
没想到的是,荆轲与绿娘的情缘在审查时就被掐掉,秦始皇的问题虽然通过了审查,却遭到网友的批评,有的网站标题里甚至将这个电视剧称为“情色片”,张丰毅的表演也被有人批评为“太面”、“装嫩”。
无论如何,最后的收视率不错。根据央视提供的数据,此剧首播前3天的收视率最高达到2.6,超过此前在“央视1黄”播出的《贞观长歌》。
阎建刚不介意观众是冲着这段历史来的,还是冲着当年的范冰冰、张静初来的。他当初选角的时候,就有意让“每个主要演员都能吸引不同的观众”:“高明演了诸多党政领导形象。只要荧幕出现他,能吸引相当一批在职和离退休的干部。范冰冰当时刚演完《还珠格格》,正在升温,会有一批少男少女看她的戏。”
编剧张敬却没有阎建刚这么看得开。他在网上看到有人批评秦始皇邯郸屠城一段纯属虚构,认为编剧在诬蔑秦始皇。张敬有些激动:“媒体、专家、老百姓看戏现在都形成思维定式,认为一个历史剧是不是好戏,首先要看是不是忠于历史。这条我觉得就不对。所有的戏都是‘戏说’,它是电视剧,不叫‘戏说’难道叫‘史说’吗?”
央视的“历史正剧”与所谓的“戏说”到底有什么区别?张敬的回答颇为抽象:“重要的是看有没有严肃的历史观。”阎建刚的回答稍微形象一点:“历史正剧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思想逻辑、行为逻辑。另外要掌握政策界线。”靳雨生作为“历史正剧”的始倡者之一,一直认为:“定位于径直登堂入室、覆盖面积广大、传播效应最强的央视1黄播出的剧目,必须对大局负责,必须于国于民有益无损。”
据靳雨生解释,“央视对历史正剧的规定,是可以在历史的空白之处进行创作”。张敬的这个创作符合这个要求,而且他认为自己创作的这段有着“严肃的历史观”:“统一是一个很残酷的过程,杀人如麻,血流成河,这是必须承认的前提。七国之战打了二百多年,秦赵关系非常紧张,赵国抵抗又是至死不渝,全民皆兵。战争打成那样,秦军杀进来还能挑出来谁是民谁是兵啊?不可能。司马迁写秦始皇把当年跟他母亲住一起的人都杀了。你就能认为秦始皇只杀这些人,别的都没杀?秦始皇是睚眦必报的人,对挑战他权威的人,绝不手软。他杀人是非常有可能的。而且杀人的残暴既是他的可恨之处,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张敬不理解的是,对自己的创作审片专家都说没问题,网友却接受不了。而做了多年历史正剧的靳雨生尤其不明白,“为什么有一些历史学家说,‘戏说’危害极大,更大的危害是正说帝王将相”。
2002年,靳雨生正式退休,他说:“我每做一部戏都会老一圈,太累心。我做不动了。”不仅如此,他现在连看历史剧也很少。一则因为以前看剧本、审字幕伤了眼睛,一则因为现在的历史剧“鱼龙混杂,没什么好看的”:“央视1黄就好像是大门,其他上星的台像窗户。你把大门关得很紧,苍蝇蚊子都不让进来,上面撒了很多药水。其他48个窗户都大开着,苍蝇蚊子都进来了。”
阎建刚虽然还做得动,却也面临一个困境:广电总局限播历史剧,导致各电视台对历史剧的收购锐减,历史剧的制作自然随之减少。阎建刚和张敬合作的《大祠堂》目前在后期制作。他们这次做的是两百年前的普通人,不算“重大历史题材”。下一步,阎建刚要拍的都是现实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