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还能降吗

为何成品油批发权放开了,外资油企还要采购中石油、中石化的成品油?既然并没有现实的竞争压力,那为什么中石油、中石化会有降价的举动呢?

北京的车主们要感谢两大石油巨头的慷慨,他们难得地降了一次价。但这次降价的部分成本却是由上海的社会加油站来支付的,因为中石化在上海提高了批发价。至少到目前为止,两大石油巨头仍然牢牢地控制着油源,这使外企民企都无法与之展开竞争。因此,很难指望石油巨头们能继续慷慨下去


今年2月,中化道达尔加油站率先降价。该公司在北京约有10座加油站。 Phototex/图


    从两周前开始,中国两大国有石油巨头在北京摆开架势,似乎要在油品零售市场打一场罕见的价格战。
    3月8日,中石油在北京启动为期一个月的“降价促销”活动,将旗下北京部分加油站的油品零售价每升降低0.05元至0.2元。
    两天后,中石化旗下部分加油站将汽油及柴油零售价每升调低了人民币0.08元。随后,中石化方面纠正说,中石化位于北京的全资控股加油站将不会降价。
    这次所谓的“价格战”仅仅发生在北京一地。中石油的降价并非首例,它也曾在2001年和2003年的上海短暂地调低过几分钱的油价。除此之外,两大石油巨头所控制的零售油价一直在发改委所设定的中准价之上浮动(发改委2001年曾规定两大石油巨头可在中准价上下8%的幅度内制定最终零售价格)。
    此时正是全国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北京参加一年一度的“两会”期间,于是有人猜测说,两大石油巨头的降价仅仅是作秀而已。
    但也有人乐观地认为,这次降价意味着石油业的竞争局面开始出现。因为在今年2月,中化道达尔燃油有限公司就已经进行了一次持续12小时的“限时降价”。该公司是中国中化集团和法国道达尔集团合资成立的公司。
    在中化道达尔降价之后,中石油跟进降价,这使中石化也很被动地降了价。中石化在全国有3万多个加油站,而中石油只有1万多个,相比而言,中石化更不愿意打什么价格战。为了挽回损失,中石化随即在上海提高了批发价。
    但如果联想到中化道达尔公司的特殊身份和它在中国石油零售业的微弱影响力,就不难理解,它不可能冲击两大石油巨头的垄断地位。而即使在今年1月成品油批发市场放开之后,更多的外资和民资油企在油源上仍然无法摆脱对两大石油巨头的依赖。两大石油巨头的一点小摩擦,并不能改变他们在价格上一贯共进退的常态。

竞争幻象
    中化道达尔今年2月的“限时降价”举动,被人们认为是这次降价的导火索。
    这次活动被该公司解释为一次淡季的促销活动。该公司副总徐辉林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直接让利给消费者的形式,来吸引顾客体验我们的设施和服务。”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合资公司的中方合作伙伴是中化集团。据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称,中化集团最早是外经贸部下属的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后来才可以搞贸易”。而中化集团也拥有成品油批发权、零售权。
    有了这样一个合作伙伴,中化道达尔自然不用看两大石油巨头的脸色,也就敢于竞争。但其他外资和民资油企就没这么幸运了。
   “一般外资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为了绕开政策壁垒,都会选择和中石油、中石化进行合资。” 中国石油业国际产业投资联盟秘书长崔新生介绍说。在2002年左右,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等都先后与中石化成立了成品油合资公司。
    为了抢占零售终端,外资公司也是依托与中石油、中石化的合作而展开对加油站的收购。如BP在广东、浙江和中石油、中石化都有合作,他们计划在2007年底收购建成和经营1000家加油站。
    壳牌中国有限公司公关经理粟陆莎告诉记者,他们已与中石化在江苏成立加油站合资企业,预计将建成500家加油站,截至2005年年底,已经有200家投入运营。除江苏之外,他们还有70家加油站已投入运营。
    在成品油批发权没有放开之前,这些合资加油站都是从中石油、中石化采购成品油。但据记者了解,在今年1月原油、成品油批发权放开之后,他们依然向当地的石油供应商采购。
    去年12月底,为了履行入世承诺,中国政府发布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对外开放国内原油、成品油批发经营权。 
    这项政策意味着原本被中石油、中石化所控制的原油、成品油批发市场将向外资、民企打开大门。但由于两大石油巨头仍然掌握着石油开发权和进口权,他们实际上还是控制着成品油的定价权。
    在油源被控制的前提下,外资油企现在会放弃共享垄断利润的机会,而和自己的合作伙伴展开竞争吗?当然不会。
    但如果放开油源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利益时,他们也不会放弃努力。“在批发领域是否允许自主批发,我们还在研究相关文件。” 粟陆莎对记者说。
    另一位外资石油公司的人士也疑惑地说,为何成品油批发权放开了,他们还要采购中石油、中石化的成品油?

  既然并没有现实的竞争压力,那为什么中石油、中石化会有降价的举动呢?
   “中石油的几分钱降价毫不影响其利润,而且降价还得以改善其形象。” 国家信息中心石油问题专家牛犁说。
   两大石油巨头的形象确实不佳。他们一直被人们所诟病的是,既拥有高额利润,又始终在国内维持着高油价。去年3月26日,中国政府就出台了石油综合配套调价方案,要求建立对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给予补贴的机制。

 

垄断不破,油价难降。Phototex/图


被控制的油源
   “中国没有石油市场!”河北省工商联石油业商会会长齐放说,“市场有交易行为,就应该有交易场所,但是我们这些民营企业又能去哪里买油呢?”
    目前,投身石油行业的民营企业只能加工燃料油或者中石油、中石化过剩的原油。而对那些处于一线的批零企业来说 ,依然要通过各种关系、批条子来购买两大集团的高价油。
    “国家的想法是投资主体多元化,但是目前两大集团的实力太强——控制零售50%以上、批发环节的绝大部分,更为关键的是他们控制了绝大部分油源。”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说。
    正因为油源掌控在中石油、中石化手中,当中石油在北京降价的时候,中石化供应上海地区的90号汽油市场报价从每吨5600元猛涨至5975元。而上海40多家社会办加油站只有接受此现实。
    中石油、中石化是如何控制油源的呢?
    1998年,我国石油市场重组的时候,中石油主要承担原油的勘探与生产,中石化承担炼油、成品油批零业务,进口原油则由两大集团炼厂炼制,地方炼油厂生产的成品油都交给了两大集团销售,进而批发业务也集中到了两大集团手中。
    今年1月,国家已经放开了原油、成品油的批发权,但这只是“文件的表述”,从中石油、中石化的流通渠道上来看,现在已经卡死了这些民营企业的油源。
    据齐放介绍,中石油、中石化有炼油板块和销售板块,两大集团产出的国内原油以及从国外采购的原油,都由其统购、排产,然后交给炼油厂加工炼制。作为销售板块,两大集团是按照销售计划将计划额分配到各大省公司,省公司再配送到市、县公司,最后才配送到网点。
    假如这些民营公司获得了商务部颁发的石油进口许可证,有了进口配额,也还必须要拿到排产计划才能进口这些原油。这些排产计划都是由中石油、中石化控制,如此相当于两大集团在很短时间内就正大光明地收购了这些有资质、牌照的民营企业的配额。
    目前,市场上国有贸易石油进口占到80%,这些都是由中石油、中石化等巨头掌握,20%的非国有贸易石油进口本来可以放开,但是依然在进口时要求拿到排产计划,结果还是要走到两大集团的销售渠道。
    更坏的情况是,两大集团收购以后,交给自己的炼油厂炼制,随后将炼制的成品油再高价卖给这些民营企业。
    一位1997年拿到进口牌照的民营石油老板说,当时他们都是挂靠在中石化下面,双方签订了一个假协议,表面上,他们这些企业全部转为国有。2004年放开国内成品油零售市场以及今年放开原油、成品油批发市场之后,他们才正式“从地下转地上”。
    在此期间,他们从中国周边国家进口已经放开控制的燃料油,然后将其作为半成品油到国内进行二次炼制。中石化的一位人士也证实说,现在这些民营企业一般都是绕开壁垒寻找油源。
    即便如此,这些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还是非常惊人。截至2006年11月底,国内民营石油流通企业有59640家,其中批发企业3340家,占国内成品油批发企业总数的33.4%;加油站56300家,占国内加油站总数的56.3%。
    但在油源不放开的情况下,这些民企不得不向两大石油巨头奉献垄断利润。

更加垄断?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下跌(一度下跌幅度超过20%),国内舆论普遍要求下调成品油价格。
    按照规定,1998年后我国成品油价格变化由国家发改委调控,当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8%,发改委重新确定国内成品油的零售基准价。
    面对各方的质疑,各种关于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证实,中国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已经运行,但还需在运行过程中进一步改善。
    有消息说,新的定价机制就是原油加成本。所谓原油加成本,就是将原油到岸价格、到炼油厂的运费、每吨油的加工费用、税收、炼油厂的合理利润加在一起,最终算出出厂价,即成品油价格。
    虽然此方案并未得到发改委方面公开证实,但各家民营企业已经对此表示质疑。
    “从本质上看,这个方案就是要将原来对石油巨头的明补变为暗补,由此带来的损失则转嫁到其他行业。”齐放说。2005年底,政府曾补贴中石化炼油企业100亿元,以弥补其亏损,2006年再次补贴50亿元。
    齐放认为,以往的成品油平均加权价包含了国外炼油企业的成本,反映了国际炼油企业、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成品油商品价值量,但是,新方法却无法显示这些隐性的成本。
    其中,原油价格有高低、份额、协议以及长约、短约之分,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原油价格的不同。这种成本只有拥有进口资质的两大集团可以说得清楚,而价格本身还包括了一部分利润。“国外石油企业的利润是竞争得出的,国内两大石油集团的利润又该怎么衡量?”齐放说。
    “如果按照此方法,各个环节都是利润。”他说,“如此,没有打破垄断,反倒让两大集团更加垄断市场。”
    另外,根据政府新颁布的《原油市场管理办法》,民企可以申请原油销售资格,但其中有个条件是“必须拥有《石油采矿许可证》”。“许可证还不是掌握在中石油、中石化等集团手中?”一位民营石油老板说。
    面对这样一个民企、外企处处受制的市场,究竟什么是解决之道?更多的专业人士乐观地表示,开放只是时间的问题。
    3月19日晚,齐放告诉记者,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已经通过“两会”提交了议案。
    在此议案中,他们建议应该拓宽原油进口渠道,保障国内原油市场稳定。具体应该放宽享有原油进口配额资质企业的原油批发权和自主经营权,同时建议,建立原油、成品油的期货、现货交易市场,如果因中石油、中石化计划配置资源造成开工不足的地方和民营炼油企业,可以进入到国内的原油流通市场上自主采购原油。
    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一篇报道称,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细则将在本月出台。该细则是去年12月4日发布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的配套文件。
    据该媒体称,该细则是整个成品油批发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即清理和整顿市场。这一步结束后,市场只留下合格的成品油批发企业,国家将继续发布相关政策,给予民营企业一定量的成品油直供配额,这一部分油品不需再经过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的批发环节,而是直接由国家调拨给民营成品油批发企业。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