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地挤泡沫 浙江银行集体清理坏账
在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均为全国最高的浙江,处理坏账正成为银行的关键词。和十年前的坏账处置不同,这一次银行希望以较为柔软的方式挤掉泡沫,而民间资本则正在曲线挤入这个新市场。这一波不良资产处置的成功与否,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国经济能否顺利挤掉泡沫。
责任编辑:舒眉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石晓霞
编者按: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转型从来没有平坦之途。
从2012年开始,南方周末经济板块集中记录了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时的诸多麻烦、反思与调整。调结构依然还在继续,本期报道我们继续记录中国经济的挤泡沫故事——钢贸商正在最后挣扎,银行绞尽脑汁化解不良资产。
在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均为全国最高的浙江,处理坏账正成为银行的关键词。
和十年前的坏账处置不同,这一次银行希望以较为柔软的方式挤掉泡沫,而民间资本则正在曲线挤入这个新市场。
这一波不良资产处置的成功与否,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国经济能否顺利挤掉泡沫。
“压力非常大。脑袋都想破了。”丘甲如此向南方周末记者形容这半年。
丘甲是一家股份制银行浙江省分行资产保全部老总。过去数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一路上行,这个负责清收、处置不良贷款的部门一直是银行里最清闲的部门。
但现在丘甲却忙得团团转。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790亿元,占全国商业银行不良余额的16%。浙江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均为全国最高。在浙江乃至东南沿海地区,资产保全、压降不良眼下成为各家银行工作的关键词。
国务院在2013年7月5日下发的“金十条”(《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提到,“支持银行开展不良贷款转让,扩大银行不良贷款自主核销权,及时主动消化吸收风险。稳妥有序处置风险,加强疏导,防止因处置不当等引发新的风险。”
相比十年多前银行业剥离的由大量企业关停并转产生的烂账,这一波不良资产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源于企业过度融资、投资,造成资金链断裂,影响到正常生产。
“过去是很多企业经营上不行,现在很多企业实体运转可能还是好的。这是不良资产和不良企业的区别。”浙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十多年前曾任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杭州办事处的杨一理说,“如果粗暴处置,企业员工下岗,银行贷款就真正没了。要对这些不良企业区别对待,引入破产保护概念。”
而这一波不良资产处置的成功与否,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经济狂热之后能否顺利挤掉泡沫,回归常态。
上升的坏账
2013年上半年,丘甲为他所在的银行化解不良贷款约1亿元,但化解的速度跟不上新增的速度,“涨回去接近1亿”。
以丘甲及同行们的观察来看,从2012年6月开始,浙江经济开始转向,时至今日仍远未见底。
丘甲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尽管各家银行正使尽浑身解数压降不良,但从各大银行浙江省分行数据看,2013年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每月仍在不断新增。
2013年上半年,丘甲为他所在的银行化解不良贷款约1亿元,但化解的速度显然跟不上新增的速度,很快新的不良又冒头,“涨回去接近1个亿”。
这意味着什么,他解释道,“就是不断有关注类贷款转化成不良。而各家银行的关注类数据仍然在攀升。”
近年来,银行的贷款一直遵循5级分类管理制度。5级分类中的“关注类”,就是贷款即将转变为不良的红色信号灯。一旦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数据上升,外界就会认为这家银行的经营风险开始加剧。
十年前,中国银行业的不良率普遍超过20%,在技术上已经破产。但随着银行股改,近十年来,银行业的不良率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在温州地区,这一数据仅为0.37%,是国际公认的良好水平。
浙江银监局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不良继续双升,浙江省银行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