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感言之传媒人看传媒

★陈梁 (东方卫视总编辑)

  2007,影视作品成为大众传媒之亮点,喜耶悲耶?

 

 


★白岩松(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2007,中国传媒面对了两个“假”,一个是自身的造假,让自己在公众面前丧失了一些公信力;而另一个,是要与社会上越来越有创意的“假”作斗争,使公众对社会的前行有信心。矛盾吗?人格分裂吗?这一年,究竟是沉沦的结束,还是更大沉沦的开始?

 


★曹景行 (凤凰卫视主持人)

  2007年,一些打新闻工的同行(不管有没有记者证)遭遇不少坎坷,令人叹息。但无论如何,这一年我们这个行业毕竟发生了一些事情。例如,“5·30”之后,媒体成为股民大众的喉舌。再如,从重庆“钉子户事件”、山西“黑砖窑奴工事件”、厦门PX事件、济南暴雨市民丧命事件、无锡太湖蓝藻事件、陕西华南虎事件……作为媒体的互联网进一步显示了“议题设置”的巨大功能,叫人欣喜,也可能会让有些人茫然。终于有官员懂得了一个常识:“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本来嘛,公民有了知情权、表达权,才谈得上参与权和监督权。2007非同寻常。

 

 


★陈彤 (新浪总编辑)

  2007年,互联网传播形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网民不再单纯是讨论者,而更多地以主角的身份发起了一些波及全国的大讨论。这一年,视频的快速崛起,预言着宽频互联网时代无限的可能性,无论是“公民编导”的批量出现还是商业价值的快速膨胀。

 

 


★李甬(网易总编辑)

  从“最牛钉子户”,到厦门PX项目,到华南虎照,2007年,互联网媒体、网民实现了与中国的社会现实更大范围和更深度的对接,网络言论正在以更严肃、理性的姿态参与到公共事务之中。我们对此感到骄傲,也为网易的表现感到骄傲。

 

 


★秦朔(《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三十而立。一个庞大的新兴经济体已立于世界,兴国富民也已成为全民族共识。展望未来,如何以法治形式更好地落实执政党写在党代会报告中的承诺,从而使中国特色道路永远向前延伸?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体系真正匹配的价值观念和评价体系?如何在不确定的全球风云变化中始终明了自身的定位与责任?对于负责任的媒体和媒体人来说,这个时代不是浮躁与碎片的时代,而是新闻的丰饶时代,只不过它需要我们在心智和专业的求索上,更冷静,更沉潜,更持久。

 

 


★ 仲伟志 (《经济观察报》执行总编辑)

  我们总是拿欧美报业的今天来比较我们所面临的情势,惶惶不可终日。我们看到,那些后工业、后现代国家的读者逐渐丧失了对重大公共话题的兴趣,严肃新闻逐渐式微,消费、娱乐据为主流。然而在转型时期的中国,通讯技术虽然一步到位,但整个社会心智尚未成熟,价值观多元而混乱,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远远没有达成共识。在这样一个信息过剩、信息焦虑的时代,逐渐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受众更需要一种文化认同的媒介符号。这个时代仍然需要严肃的报纸提供严肃的报道和认真的思考。我们相信,我们所处的时代,仍然是严肃报纸的黄金时代。

 

 


★刘洲伟(《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

  《道德经》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认清事物往往要先认知其对立面,这就是调查性新闻的方法论。扒粪不为其臭可招徕眼球,为的是界定丑恶而后知美善。别家喜树正面样板,但《21世纪经济报道》则是菩萨心肠金刚怒目。这一点,虽然做了日报,仍要一以贯之。21报系的规模也算与国际接轨了,上千人跨媒体的市场化管理需要一套有效的制度,这显然超出了我们的经验。我们是有信心的,但需要帮助,需要外部力量来分担这种高成长的风险,来激励创新、鼓舞士气。

 

 


★朱学东(《南风窗》总编辑)

  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一时的强大或渺小,一致或争议,成功或失败,并不足以构成评价我们这些媒体的标准;我们也深知,在强大的商业和政治力量面前,我们的力量是微不足道,但这同样不能构成我们放弃责任和良知的理由。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未来,也许我们的人员会流动,新闻会褪色,观点会过时,但我们总是乐观地鼓励自己和朋友们:行动者,一定有未来。

 

 


★周瑞金(《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

  报刊、广电、网络三大媒体联手配合,交相辉映,开创舆论监督新局面,是2007年中国媒体的一大亮点。尤其是河南电视台揭开山西黑砖窑惊天大案,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表明传媒的舆论监督发挥了特殊的重要作用。舆论监督没有地域限制,应当积极鼓励媒体正确的监督,这是2007年媒体提出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新课题。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