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远见】校舍重建与“新校园运动”“9·21”大地震给台湾的一堂课

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了里氏7.3的大地震,全台湾有1546所学校受到不同程度的毁损,其中多数分布在乡下的293所严重毁损,需要重建,“新校园运动”也就应运而生。在震后至2002年的三年多时间里,新校园运动就创造出四十多所抗震性能更好且各具特色的新校园。2003年以后,新校园运动推向全台湾。

责任编辑:陈斌 实习生 陈建宇

新校园运动成果之一:台中市仁美国民小学剪影。

1999年9月21日深夜1时47分,台湾发生了里氏7.3的大地震,震中位于台湾中部的南投县境内,震源深度8.0公里。造成2415人死亡,51711间和53768间房屋全倒与半倒。这是台湾二战后生命财产损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台湾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汇之处,地震是台湾的宿命。“9·21”大地震后至今,6级以上的地震又发生了9次。当地震来临之时,如何尽量减少生命损失,公私部门大有可为,包括但不限于抗震建筑、早期预警和防震教育等。

就校舍而言,该重建的重建,该加固的加固,以提高抗震性能,也就摆上了日程。“9·21”大地震,全台湾有1546所学校受到不同程度的毁损,其中多数分布在乡下的293所严重毁损,需要重建,“新校园运动”也就应运而生。震后,台湾当局建立了包括1.1万余座校舍资料的数据库。经评估,有相当一部分校舍不合格,需要加固。

这么多的校舍重建与加固工作,固然和本次地震的破坏性有关,但亦可找到人为因素,可追溯到台湾1970年代要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量的中小学校舍就是那时建立的,政府官员必然利用这样大兴土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