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四海】谁是音乐会的重心
当下最大的乱象,就是表演艺术往往被视为商品和消费。听众买张票就自我膨胀,以为自己才是演出的主角。例如,古典音乐会上,小孩吵闹,琴童嬉笑。音乐会的秩序,其实完全看场合和音乐会的性质。如果是“亲子音乐会”,就鼓励家长带孩子参加。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李晓宁
表演艺术往往被视为商品和消费。观众买张票就自我膨胀,甚至认为艺术该为金钱服务
随着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越来越热门,音乐会越来越多,种种不该出现的乱象也就跟着无可奈何地发生:小孩吵闹,琴童嬉笑,家长管不住,稚子满场跑。演奏家则一脸苦恼,或者索性罢弹退场。
其实,以前的音乐会,很可能也是这样。
至少巴黎歌剧院,以前真的是社会名流的交际场。观众喋喋不休,吵到听不见台上歌手演唱。直到20世纪初,新总监把观众席灯光调暗,让焦点全部聚于舞台,才逐渐改善观赏秩序。
但我们真的要走回头路吗?
在亚当·查莫斯基(Adam Zamoyski)所写的肖邦传记中,我们可以见到以下记载:
在1830年的七月革命之前,音乐家(即使是李斯特或罗西尼之辈)通常都从后门进去,演奏完之后由管家打发到外头付钱。1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