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该拿多少工资
官员到底该拿多少?怎么衡量官员是拿多了还是拿少了?确定官俸多寡,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官俸应与教员的俸禄相当,二是应当薄于实业人员。公务员基本工资实行全国统一标准,由中央财政支付,至于津贴、补贴和奖金,完全看各地各部门的财政收入。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陈建宇
一般,承担管理职能的官员是社会精英,与其职责、劳动付出相匹配,他们该获取相应的物质报酬。但官员到底该拿多少?怎么衡量官员是拿多了还是拿少了?
历史上的低薪制与“高薪养廉”
实行高薪养廉,意在制止官员的腐败行为,只有高薪,没有科学的政治制度,廉政只是一句空话。
历史上,各个朝代,主要施行的是官员低薪制。
朱元璋打小过惯了苦日子,明朝官吏的工资也许史上最低。县处级的七品官每年工资90石大米,月薪大约1800元左右。这点钱,得供养父母妻儿乃至帮办,当时官员朝觐、调差、上任,朝廷不出路费,也没公费医疗、保姆费等。《明史》列传中常有“贫不能殓”之言,死了无埋葬之资。
明的不给,就贪。饿着肚子“为人民服务”,短期可以,时间长了肯定不行。
这一点,统治者很清楚。为什么还采用低薪制?低薪制是统治者精心选择的一种手段,它体现了用行政手段拍卖道德的统治风格。朝廷一面低薪制,维护道德文章,一面把官职当摇钱树,“鼓励”官员贪污、搜刮、勒索。依附于其中的人极难清白,否则会不容于官场。
统治者中的明智者,试图用另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矛盾,就是“高薪养廉”。但官员“高薪”,名声不好听,为把道德文章做足,高人想出了一个词:“养廉银”。今人更聪明,种种补贴、福利,名目繁多,更堂而皇之。
历史大力推行“高薪养廉”的是清代雍正,有的竟至原俸的二百多倍。到清末,几位封疆大吏如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其养廉银涨到每年七八万两。
实行高薪养廉,意在制止官员的腐败行为,可惜那时没起多大作用。高薪只是养廉的必要条件之一,并非充分条件。只有高薪,没有科学的政治制度,廉政只是一句空话。
1949年前的供给制
军事共产主义的经济生活制度,有一套身份等级体制与之相匹配的物质分配制度。总体来说是大体平均,也反对绝对平均主义。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时,明确反对当时在欧洲国家中十分盛行的等级制和官僚制,认为共产党人必须坚持“所有官员的薪金没有任何差别”的政治要求。
巴黎公社公职人员都拿一般工人的工资,但公社只存在七十多天。中共的政权是从山沟里打了多年一步步取得的。从1931年瑞金苏维埃政权算起,到陕甘宁边区政府,将近20年期间,中国共产党人的物质生活是低水平,却在政治上大大得分。
但是,仅凭艰苦奋斗,靠领袖们以身作则不能解决问题。艰苦奋斗要有一套制度设计来保证,理念要得到普遍认可,并付诸行动。
中共建立红色政权之初,就实施军事共产主义的经济生活制度,供给制。军事共产主义的经济生活制度,有一套身份等级体制与之相匹配的物质分配制度。总体来说是大体平均,也反对绝对平均主义。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是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决议的一部分。这篇决议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工作的基础之作。决议有一节“关于绝对平均主义”,其中谈到,红军中的绝对平均主义,有一时期发展得很厉害。“长官骑马,不认为是工作需要,而认为是不平等制度。分物品要求极端平均,不愿意有特别情况的部分多分一点。”文章中还有一段关键的话:“应指出绝对平均主义不但在资本主义没有消灭的时期,只是农民小资产阶级的一种幻想;就是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的分配也要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和工作的需要,决无绝对的平均主义。”
这一观点奠定下了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进行物质待遇分配的基调,基本上一直延续到今天。讲平均,但反对绝对平均主义。于是,在“反对绝对平均主义”的口号下,在不同时期,设计了一整套的干部福利待遇制度。这套制度的核心就是以官员职务高低为总杠杠,一切都围绕此杠杠运作。
延安时期,主要是根据参加革命资历安排待遇。那时的待遇主要表现为吃穿。基本上分为三级,即大、中、小灶。政治局委员四菜一汤。高级干部是两菜一汤、干部服;普通干部是高粱米饭,大锅菜。衣服则按高级干部穿从外面买进的斜纹布,一般干部穿的是边区自织自染的灰色土布,为了示差别,还有两个口袋和四个口袋的区分。
延安时期,除了统一发放的物资外,还有些津贴,班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