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议事规则下乡的几个关键
世上确有真民主,即有高技术保障的民主,有严格程序规范的民主,有如一部精密的机器。罗伯特议事规则就属于这样的真民主。“农村版罗伯特规则十三条”第一条:会议主持人,专门负责宣布开会制度,分配发言权,提请表决,维持秩序,执行程序。但主持人在主持期不得发表意见,也不能总结别人的发言。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赵若达
民主的大道理在中国讲了至少一百年,但就是不易落地。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民主不只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
百年民主进程,从不缺民主理想的海市蜃楼,最缺的,一直只是民主的“天梯”。没有这天梯,我们就只能望天兴叹,民主社会的仙女就难免是走不出梦中的情人。
寇延丁先生所著的《可操作的民主》,要解决的正是这样的问题。可操作的民主,无非就是有天梯的民主,这天梯,就叫民主程序;这程序,体现在一本书里;在本书,就叫做《罗伯特议事规则》。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什么?往浅里说,它就是个开会的办法;往深里说,它是适用最广的议事规则典范,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组织治理与规则的蓝本。它尤其是最著名的政治辩论规则,规定了民主的程序细节,本质上就是会议上的法治。
《可操作的民主》就是罗伯特议事规则下乡记,即一群中国的中产者,如何从繁华都市来到偏远的安徽南塘村,跟乡亲们手把手地一起践行罗伯特议事规则,一起尝试过民主的生活。
这是新时代的上山下乡。但它的主调不再是红色而是温润的绿色,它真正在现代文明跟古老的乡村社会之间搭起了桥梁,给古老的乡村生活送去了法治、民主、平等和自由,从而真正改变了乡村社会的底色。
组织化但不是帮会化
把罗伯特议事规则带到南塘村的,是议事规则专家袁天鹏。但是在他走进南塘村之前,南塘村已经向着现代文明跨出了重要的一步。没这一步,南塘村就没有推行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基础。
这重要的一步,就是组织起来。
组织起来是南塘村农民在维权中偶然做到的。这是南塘村农民的幸运。1990年代,苛捐杂税、暴力执法、基层政治溃败的这些代价,南塘村无一例外地都要承受,从而有了当地知识青年杨云标不屈不挠的上访。这故事,跟当代中国所有的乡村故事并无二致。但后来,杨云标的上访终于有了一点结果:某副省长突然批示,上级调查组空降南塘,被控腐败的原村领导班子彻底改组。维权而得成功,茫茫云海中泄下一缕阳光,这故事似乎不那么老套了。
更不老套的是,这缕阳光并没有转瞬即逝,而是真正给点阳光就灿烂——杨云标等乡村精英抓住机会,充分利用,发挥了最大光合作用。这最大光合作用,就是组织化。
在此之前,杨云标已多次提议:“团结起来力量大,我们成立一个维权协会吧!”但回答他的是沉寂。不是乡亲们没兴趣,而是他们没信心,经验告诉他们:维权还协会,能有什么好结果?但是,维权的阶段性胜利,让他们大受鼓舞。杨云标趁此旧话重提,乡亲们就都觉得是“光明正大被青天认可的事儿,没什么可怕”,自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瓦特